衡水阜城县特色美食攻略
千年大运河的甘霖,哺育了勤劳和富有创新精神的运河儿女。他们在美丽富饶的运河流域良田沃土上,辛勤劳作,休养生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靠一颗颗美好的心灵,一双双勤劳的巧手,发明创造了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物产和风味美食。
原名“罗锅烧鸡”,创始人是阜城县王集村的张运起(19211992),他年轻时曾以屠宰为业,后拜王集乡苇子湾村一位做烧鸡的师傅(姓名不详)为师,学成后,他做了烧鸡到王集、霞口、崔庙等集市上去卖。他做的烧鸡肉烂脱骨,有一种混合而成的独特的清香,又准斤准两,很受人们喜爱,在集市上卖得最多最快。由于张运起先天残疾是个罗锅,人们便把他做的烧鸡称为“罗锅烧鸡”,这个名字不胫而走。改革开放后,“罗锅烧鸡”恢复制作,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1992年,第二代传人张子杰(张运起之子)和妻子李俊珍为烧鸡产品注册时,为尊重老人,便将自家制作的烧鸡注册为“落锅烧鸡”。
很长时间以来,“落锅烧鸡”主要在阜城县的王集、霞口、崔庙等农村集市及邻近的泊头、南皮、阜城、东光等几个县城销售,因之在那一带的影响也较大。1993年,第二代传人李俊珍在天津东北角小五庄的桥头打出“王集落锅烧鸡”的牌子经营,曾轰动一时。之后的几年,“落锅烧鸡”应外地老乡的邀请,相继在沈阳、石家庄和西安这三个大城市设店销售,经营时间不长,便以独特的品质广泛吸引了当地的消费者,使这一品牌在当地扎下了根。近几年,北京奥运村、云南机场、天津东北角等地陆续有人请“落锅烧鸡”的传人去那里合作经营。可见,“落锅烧鸡”这一品牌已声名远播。现在许多阜城人都把“落锅烧鸡”作为一种家乡特产馈赠亲友。来衡水的外地客人也在品尝后买几只回去,作为礼品送给亲友。
起源于民间打囤蒸囤尖、吃囤尖的习俗,历史最为悠久。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及桃城区、阜城县、景县周边的集贸市场,经常会看到有卖窝窝头的,这便是阜城人用小米面、黄豆面、玉米面蒸制而成的三合面窝窝头,它的特点是:清香微甜,暄而不散,食而不厌,长期食用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并对防治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效果。这种小吃是当地一大特色美食,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金黄色的三合面窝窝头,像一个倒扣着的陀螺,底下有一个窝儿,阜城人把它形容成“囤尖”。每年正月二十五打囤家家户户都蒸窝窝头,这一传统习俗被称做蒸囤尖,吃囤尖。村民们怀着美好的祝愿,企盼来年五谷丰登,粮食堆到囤尖上,滦美食多得吃不了。乡村人家朴素的情感,简单的追求,使寻常小吃有了传统文化的意味,也使平淡的生活显得那样富有情趣。据说,“华北第一才子”无产阶级革命家王任重,非常爱吃三合面窝窝头。1988年他老人家重回故乡景县时,吃到久别40年的阜城窝窝头,高兴地说,还是早先那味道,一点都没变,吃着还是那么顺口,越嚼越香。
在运河西岸霞口、王集一带,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加工制作豆腐干的技艺。早期的豆腐干介于水豆腐和豆腐皮之间(指含水量),首先将大豆用水浸泡后,用石磨打成浆,然后点卤、打包、挤压成型。,后来人们在传统豆腐干制作技艺的基地上,掺进少量的盐和五种香料进行水煮,即为五香豆腐干。
五香豆腐干香味扑鼻,口感筋道,酥软,久吃不厌,五香豆腐干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而且豆腐蛋白属完全蛋白,且含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地方名吃。
当地人习惯称作粉嘎巴、嘎巴儿、粉嘎扎,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主要成份是绿豆,具有口感细腻,味道独特的特点。它是把绿豆面和成糊状,在平底锅上摊成饼,烙一面,待熟后折叠成四角状,然后采用蒸、炒、炖等不同方式食用。因绿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胡萝卜素、叶酸、物质钙、磷、铁等,具有抗菌抑菌,降血脂,降胆固醇,抗肿瘤,抗过敏,保肝护肾,美容养颜,增强食欲的作用,因此粉玍巴倍爱当地人青睐。
源于码头镇(原属大龙乡)谭庄村人谭清波,早在公私合营时期,他结合连镇街的“雷家烧饼”做法,并进行了大胆的改进,把吊炉改为烧煤的烤箱式土炉,在保留雷家盘丝烧饼的基础上,又开发了油酥、双卷、单卷、硬酥糖等新花样,形成了大龙烧饼色泽金黄、外酥里嫩的特点。后来其长子谭仁华结合在食品厂做糕点的经验,在烧饼的馅料、工艺上又做了改进,增加了到口酥、白皮、广东饼、月饼式烧饼,并把食品厂烤制糕点时用到的钩子、钳子等工具引用到烤烧饼上,日益形成了大龙烧饼独特风味,逐渐在沧州、天津、石家庄等地站稳市场,加之打烧饼投资小,煤、面、油都能赊账,垒个土炉子、买点五香面等佐料就能干,所以打烧饼就成为人们的首选,就这样,“亲戚传亲戚”、“朋友带朋友”,掀起了大龙一带外出打烧饼的滚滚洪流,打烧饼热在1990年前后达到高潮,波及到景县、东光、阜城三县的几十个村子,谭庄、回庄、大龙、东小崔、大周、孙庄、边庄、八里、戈家坟等村到了“家家外出打烧饼”的程度,村里除了老人、小孩以外,青壮年的几乎全部外出,甚至出现了耕地大面积撂荒现象。
源于“王集刘家包子”,其创始人为阜城县王集村的刘文通。清末民初,刘文通和好友“两眼眯”(绰号)合伙儿做小吃生意,他们挑着担子走村串巷卖馄饨、面片汤,兼卖馒头和窝头,生意不是很红火。后来,刘文通结识了樊阁庄的樊回成,虚心向他学习蒸包子,手艺,从此放弃了小吃生意,打出了“王集刘家包子”的牌子。刘文通为人实在,做事一丝不苟,包子蒸出来香气四溢,被赶集的人一抢而空,从此“王集刘家包子”名声鹊起,刘文通的生意也越做越好,在阜城县崔庙镇出了名。
“王集刘家包子”小有名气后,刘文通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而是不断探索如何使包子质量更好,更受人们欢迎。他与曾在天津狗不理包子铺做师傅的红庙村人邱立仁相识,并聘请他到自己的包子作坊做了师傅。这样,“王集刘家包子”很自然地就汲取了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先进制作工艺,并结合自身优点,形成了既不同天津狗不理包子又不同于开封灌汤包,而是自成体系的风格特点。当时,“王集刘家包子”的面皮采用发杠面;馅料也讲究,并把用配方特殊熬制的肉汤揉进馅里;捏包子时讲究最少捏30个褶以上,以使包子外形美观,形似花朵;每笼放50个包子,急火快蒸。包子蒸熟后馅汤分离,汤鲜肉嫩,皮薄流油,食后唇齿留香。加之刘文通处事大方,重义轻利,有钱没钱都可以吃包子,使他人缘颇佳,生意更好,“王集刘家包子”的名气很快传遍方圆百里。
又称阜城全卤面 是阜城县宾馆厨师李庆雨1985年潜心研制的一种特色手擀全卤面。该面条加工制作工艺流程考究,采用本地产优质小麦加工生产的强筋面粉和本地绿色生态农业开发区万亩森林公园自然放养柴鸡的鸡蛋蛋清,经手工和面、醒面、机揉面、手擀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十八种全卤采用无污染、无公害蔬菜和优质芝麻等材料,科学配方,分别通过炒、滦美食烹、炸、煮等多种烹饪技术制成,既保留了固有元素的品质,又调出了各自的特色味道。全卤面不仅口感细腻、劲道,色、香、味俱全,而且营养丰富,可以补充人体必须的各种维生素,从而使广大顾客百吃不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20多年来,全卤面已成为阜城宾馆的一大特色主食。衡水也有饭店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