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北区小董镇特色食品闯出广阔天地
小董镇小董社区注重发扬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食品,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奏响稳、富、强的“三部曲”,创造的就业岗位,使大量群众在务农、务工之间实现多重创收,在振兴之路上越走越欢。
“今年预估不足,做得少了点,量只有4万公斤。”作为小董社区制作麻通的老字号,他的商品总不愁销路,今年春节期间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元。
优质的糯米和芝麻,加上独家的醒富川瑶族特产、晒、烤技术,使董汝作和妻子经营的“昌隆食品厂”制作出的麻通甜度适中,具有了不粘牙、入口易化的特点。
“现在只剩下2000多公斤了,舅说今年有些谨慎原料定少了,要不这个春节能销得更多。”前来帮忙的陈俊任,是董汝作的外甥,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在仓库里帮助舅舅和舅妈配货,忙得不亦乐乎。
小董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兆平说,“小董麻通”是该社区内的标志性小吃,一直受邻近的钦州、南宁市场众多“回头客”的青睐,佳节走亲访友间,一盒盒物美价廉的麻通,成了维系情感的承载物。
与此同时,社区内生产麻通的10多家企业和作坊,吸纳了近千人就业,成了小董镇稳就业的主力军。“一年之中,从五月份开始到次年的一月份,这些制作小董小吃的行业就业机会就趋于稳定,使大量劳动力不用再远赴他乡,就能在家门口就业。”小董镇党委书记姚业海说。
“我们除了生产麻通之外,还增加开口笑、印饼、酥角、蛋卷等新品种年节小吃的生产。”在广东打拼时,小董社区的小伙董汝仲认识了妻子时金珠,2007年就回乡创办了“董氏时兴食品厂”,经营理念不断打开的夫妻俩,如今的产品品类不断增多。
由于小董镇及周边地区办婚礼,有制作“七白夹三红”印饼习俗,今年春节期间,小董社区仅董汝仲一家就生产了100万个婚礼专用印饼。
或许像董汝仲妻子的名字一样,夫妻俩在生产发展中,不断拾起地方小吃的“金珠”,开发了手工制作的蛋卷、酥角等新品。“这个星期手工制作的1500公斤酥角一出炉,便被销售商抢光了。”时金珠说,现在她家的这些小吃,不仅远销到了北京、黑龙江等北方地区博白特产,连自己娘家百色市都拥有了不小的份额。
小董镇副镇长杨媚说,得益于夫妻俩勤俭持家、积极发展生产的良好家风,董汝仲夫妇的孩子们在春节期间,也主动为父母分担了送货、摆摊的责任,今年春节就出货了3万多箱。
而该镇上另一家企业“农记食品有限公司”,则将鲍鱼、海虾、火腿引入,成功开发了“鲍鱼XO酱”,成功把小董小吃销到了国外。
该公司的总经理农国栋也是一位年轻人,他和伙伴们生产的产品,已通过经销商卖到了越南、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路走远点,眼光放宽点,这样带富一方的能力才会更强一点。”在新的一年到来后,农国栋心中的“小吃大富”构想也日渐成型。
“我家要了3300平方米!”董汝作说,现在的生产空间已限制了自己做大做强小董小吃的步伐,所以已向镇政府申请入驻镇上谋划建设的“食品加工园”。
“我家要了660平方米的厂房兴业特产!”时金珠说,去年自己和丈夫把18万个月饼成功销往故乡百色市市场后,就一直琢磨如何扩大生产。
提早谋划,及时布局,做强做全产业链,一直是小董镇党委、镇人民政府的发展当地小吃产业的坚定思路。为了打造“龙头”,强大“龙身”,小董镇已动员农国栋的企业来当“先行者”。
“我们投入了3000多万元,建设了标准化的生产线,未来的产品线后’等购买新力量形成良性互动后,产值将会更加可期。”行走在农国栋的新厂房间,800万元购买的生产线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因为小食品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小董镇的特色食品生产加工,使众多原来在外地务工的熟练工人返回家乡就近就业后,不仅为乡村振兴带去了资金,还为镇党委解决“留守问题”注入了积极的力量。
“跟着我们做的老乡有30多人,有些已有10多年工龄了,只有做大做强,才能继续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董汝作说,正是有了这些老兄弟、老姐妹的努力与奉献,他的企业去年底和今年初就先后获得广西名优农产品企业联合会、国务院研究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授予的“广西名优特色食品”和“‘品牌中国工程’建设先锋品牌”称号,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大。
如今,小董镇的众多食品加工企业正不断思考小食品的未来,积极往红色食品、生态食品、地域美食等品牌迈进,相信一定能为一方乡亲带来稳定的收入,同时带富一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