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全域旅游描绘潜山新画卷
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公告》,安徽十大美食共有
从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到推动旅游“首位产业”发展,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这五年,游客来潜山选择的景点增多了,在潜山停留的时间变长了,乡村老百姓依靠旅游致富了,潜山旅游的知名度更高了……
“五年前,我来潜山,就是登天柱山,安徽十大美食上午来、晚上走,这次,我们登了天柱山、玩了魔幻森林,还在海心谷民宿住了一晚”来自南京的陈耀介绍。
近年来,潜山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旅游兴市”战略,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做美景区链,做新业态链,做强配套链,“串珠成链”的“一核两区三带四板块”的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数字为证:5年来,景区由10家发展到17家,农家乐(民宿)由102家发展到325家,旅游人数从612万人次增加到去年1283万人次,增长一倍多。
“十三五”期间,以黄铺田园、官庄德馨庄等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旅游景点成为热点;建成程长庚及张恨水故居、痘姆古陶、天柱山地质博物馆等一批研学示范基地和汽车露营、高山滑雪、低空飞行、魔幻森林等一大批旅游业态。
“潜山旅游正朝着全域可游、全季可游、全时可游的方向发展,旅游作为潜山首位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市文旅体局开发科科长汪正南介绍说,该市相继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2020中国旅游百强县等旅游名片。
2015年,潘铺生态休闲农庄朱先红承包家乡2500亩稻田种上了荷花、油菜……,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他说:“以前为了生计种水稻,现在为了旅游种风景。”
从种水稻到种风景,朱先红质朴的一句话,道出了五年来旅游给潜山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为了让旅游给当地人带来更大福利,五年来,潜山立足生态优势,石台特产将藏于“深闺”之中的旅游资源有效开发,依托旅游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旅游发展起来了,赚钱的门路也多了。”水吼镇天柱村贫困户林怡中,趁着天仙峡景区开门纳客,在景区附近摆起了小摊,卖起了咸菜、红薯等土特产,每天有上百元收入,“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三四百块钱”。
“守着山林,就可脱贫。”与林怡中一样,建档立卡贫困户朱礼应60亩山林流转给天仙峡景区,每亩租金3000元,还能在景区务工,一年工资3万多元。靠吃“旅游饭”, 天仙峡景区周边新增民宿7家、餐馆7家,带动16户60人脱贫。
官庄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孝义文化,采取“村+公司+农户”的形式,流转200余户300余亩土地,打造“村景合一”的休闲观光农业,利用民房发展民宿20余家,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集观光、采摘、度假为一体的3A级旅游景区,带动50余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以前做的豆制品总担心卖不出去,现在游客来了,供不应求。”官庄豆腐坊老板刘三朋说起今昔的变化,感慨万千。
景点扶贫、线路扶贫、青阳特产商品扶贫、就业扶贫……,旅游扶贫带动8000余户脱贫、辐射2.6万人,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4年2334元提高到2019年12037元,安徽十大美食增长了5.2倍。
“全域旅游让潜山大放异彩!”潜山金牌导游马晓芬坦言,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潜山处处是风景,村村可游玩。
五年间,潜山旅游产业由弱到强,白水湾、天仙峡、魔幻森林等景区和潘铺生态休闲农庄、望虎园林、中联(天柱山)营地等乡村旅游点倍受青睐,海心谷、天鹅堡、陋室邂逅、一品峰、林韵山居民宿迅速涌现,让“游”在潜山成为一种乐趣。
五年间,潜山旅游业态推陈出新,白水湾玻璃栈道、天仙峡玻璃桥和玻璃滑道、天空之境等旅游产品从无到有,国际标准滑板碗池、街式滑板赛道和永久长板速降赛道相继建成,国际长板速降、滑板运动、溯溪越野等环天柱山高端赛事等每年举办,让“游”在潜山有了更多选择。
五年间,潜山旅游不断升级,从“白天看山头,晚上抱枕头”的传统观光游到“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文旅融合大放异彩,再到“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要素全域发展,生态游、乡村游、养生游、文化游风生水起,不断放大潜山“旅游+”的乘数效应。
“以天柱山旅游为龙头,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转变,将潜山建设成为长三角生态健康后花园,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市文旅体局局长李桃生信心百倍。(张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