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赋能共富 浙江做出示范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印发浙江文化和旅游赋能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一批典型经验的通知》,总结提炼了浙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质量效益、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距5个方面6条典型经验做法,为各地提供有益借鉴。
自2021年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使命以来,浙江充分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同频共振。
“呜……”周末的清晨,伴随着悠扬的汽笛声,位于湖州市安吉县鲁家村的“阿鲁阿家号”网红小火车满载着游客出发了。全长4.5公里的旅程,途经农田、竹林和茶园,游客可以将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美景尽收眼底。
“小火车产生的收益,鲁家村村民全部参与分红。”鲁家村村委会主任裘丽琴说,近年来,通过“公司+村+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鲁家村因地制宜打造了18个差异化家庭农场,让农田变农场、小村变景区、村民变股民。小火车的环村观光线将家庭农场串点成线,形成农旅融合集聚区,带动休闲观光业发展。“如今每年可为村民分红600万元以上。”
村庄的变化让鲁家村村民参与旅游经营的意愿愈加强烈,大家纷纷对自家住房进行升级,改造成民宿、农家乐。村集体资产从原先的负债150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2.9亿元镇海特产,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万元。
像鲁家村这样具有乡村旅游发展内生动力的村庄在湖州还有很多。近几年,湖州全面启动“村游富农”共富计划,先富带后富、重点村带薄弱村、城乡融合共生,走出蝶变之路。2022年,湖州全市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达130.25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60万元以上的景区化村庄达75个。
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浙江正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今年,在全省高质量推进文旅消费品牌创建的背景下,越来越多扎根在乡土的村民、乡贤大显身手。一家家乡村风情民宿、一道道“乡愁”风味美食、一件件带着文化印记的乡村伴手礼走入市场,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节节高”。
扎实推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浙江坚持久久为功。近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实施乡村旅游“五创”行动,从产品创牌、环境创优、文化创新、运营创效、模式创造等方面着手,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幸福图景。力争到2026年,基本建成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全国先行样板,成为富有鲜明浙江辨识度的中国乡村旅游胜地、国际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
华灯初上,衢州市柯城区的街头巷尾欢歌笑语、乐声悠长。今年以来,柯城区文化馆的文艺演出队伍常态化走进街巷,为市民游客送上表演。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内,《东南阙里》主题演出每到重要节假日就如期上演,折子戏、民乐、西洋乐等固定演出让这里成为市民游客的打卡点。
自2022年9月起,浙江深入实施“文艺赋美”工程,以各界文艺志愿者为参与主体,选择城市社区、商业街坊、文博场馆、公园景区及乡村等空间开展常态化艺术展演活动。通过多点、高频、流动的公益性文艺展演,实现优质文艺资源下沉。
一年多以来,从城市社区、乡镇街道到山区海岛,“文艺赋美”活动已经实现全覆盖。10.76万全省在册文艺志愿者、24.5万场演出、18.5万小时演出时长、22万个演出作品,形成“时时处处、遍地泛在”的文化现象。“我们走出家门就能欣赏文艺演出,感知文艺价值、文艺之美,满是幸福感获得感。”衢州市民王华才说。
“‘文艺赋美’工程积蓄生活诗意、赋美城市气质、点亮乡村风韵、汇聚向善力量,是一场持续性的大众艺术推广、审美提升活动,是一次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下沉的实践创新,是一种推进人民群众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有力探索。”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是浙江省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又一项创造。近年来,浙江在聚力整合线下文旅设施、空间的基础上,以数字化为支撑,打造“游浙里”和“浙里文化圈”线上应用,为市民游客提供多元、智能、便捷的线分钟为时间半径画的圈,真正从线下画到了线上,‘圈’出了便利的公共文化空间,促进了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丽水市“遂昌长粽”省级非遗工坊内,一枚枚形状工整的遂昌长粽在工人手中迅速完工。2022年,超过110万枚遂昌长粽“走”出大山,让更多人了解了这道非遗美食。
非遗工坊的建设和发展是浙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非遗保护利用和群众就业增收的有力举措,在浙江山区26县的意义和作用尤为显著。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浙江已建成省级非遗工坊87家、市级131家、县级841家。各级非遗工坊销售额达53.1亿元,培训人员近2万人次,“工坊+农户”等模式带动就业552.7万人。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缩小“三大差距”是关键。近年来,台温金丽“沿边村”联盟、杭州“百社百企结百村”等优秀的乡村旅游区域合作模式不断涌现。2022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万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支持中低收入家庭“提低”和旅游经营农户“扩中”,力争家庭旅游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今年10月,获评2023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淳安县下姜村联合25个村,组建“大下姜”联合体,创造了“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共富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共用、平台共建、产业共兴、品牌共塑、成果共享。2022年,下姜村接待游客40.95万人次,旅游收入6565万元。
围绕提升优化文旅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工作,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表示,接下来,浙江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坚持以习文化思想为引领,对标“进一步提升优化”的更高要求,切实解答好“全国学浙江,浙江怎么办”的时代课题。在拉“长板”、补“短板”、固“底板”上提升优化,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争创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实践成果,为打造高水平文化强省、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尽好文旅职责。(陶 李)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镇海特产。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进行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楼宇、山峦、河流、道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