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欢迎您!

【舌尖上的东昌府23】源远流长的聊城烹饪文化

山东美食特产 2022-07-09 16:32178未知admin

  坊子美食莱阳美食

  在中国烹饪文化的发展史上,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孕育了鲁、苏、川、粤“四大菜系”,其中以鲁菜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是整个北方菜的主干和代表。以聊城为核心的鲁西地方风味是鲁菜系的一个重要支派。

  聊城是我们的祖先东夷人活动较早的地方。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对聊城地区各县古迹的考查证明,多处属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聊城市的权寺遗址、聊古庙遗址、白庄遗址、固均店遗址出土的陶制鼎、罐、盆、杯、鬲、尊等烹饪器具、饮食用品,足以表明聊城市的烹饪技术在数千年前就有一定的水平。

  聊城早期的烹饪技术,除了聊城劳动人民自己的创造之外,还受宗室、皇亲、官府所用的家厨的影响。以聊城市境内来说,商朝有殷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受封于微子城,周朝文王之季弟受封于郭城,汉朝宣帝封宗亲刘成于此为东昌侯,北魏有安平王镇守于此,唐朝有太宗之孙琅琊王李冲任博州刺史。宗室皇亲的饮食自然是十分讲究的,所用家厨多是从京都带来的烹饪高手。聊城一带长期作为贵族封地,高超的烹饪技艺也会从宗室皇亲府中走入达官富豪之门,进而落到一般富裕人家,乃至集市饭馆酒肆中。当时的烹饪技术已经具有了选料精细、做工考究的特色。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黄河中下游地区(聊城在这一范围内)的烹饪技术做出较为全面的总结和概括,不但详细阐述了煎、烧、炒、煮、蒸、腌、炖、糟等烹饪技法,还记述了一些菜点的制作方法。

  元明清时期是我国烹饪技术完善和成熟的时期,而聊城由于漕运畅通,经济繁荣,这一时期也是烹饪技术空前兴盛阶段。古典名著《水浒传》、《金瓶梅》都是成书于明朝反映宋代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中有丰富的饮食描写,足以表明宋元明时期鲁西一带烹饪技术的技法全面、功力深厚。经济繁荣是烹饪技术发展的基础。明清两朝,南北商贸依赖水运。江北五大商埠中,东昌府分其二(聊城、临清)。当时聊城会馆林立,运河中的商船东尾相连,被誉为“崇武连樯”,列入东昌八景,经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省内其它州府,有“江北一都会”之美称。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饮食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聊城厨师可以学南效北,烹饪原料也可采购南北之精品,因此,明清时期的聊城地方风味不亚于省内其他地区。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兴旺,仅清朝时期聊城先后出了3名状元(文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武状元李梦悦),文、武进士99人,文、武举人439人。达官贵族纷纷在聊城城里和四郊建筑豪门阔府。当时有“东昌五大家”、“东昌五小家”之说。这些达官贵族诗书传家,受儒家礼教影响,讲究礼仪,待客设宴,注重席面丰富、色味浓重。

  另一个原因,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地主阶级已到了腐败奢侈的时期,穷奢极欲,恣意享乐。厨师们不但要继承传统技艺,还要根据贵族的饮食,不断研究创新,取其精萃,补其未备,使肴馔、小吃、糕点更加细致精美。这样,聊城菜就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即:席面丰盛完美、菜品装盘大气、口味浓香醇厚,以突出酱香味、醋香味、椒香味、蒜香味著称,尤为擅长制作淡水湖鲜。

  近代以来,聊城菜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使已经成熟的烹饪技艺长盛不衰,出现了名店林立、名吃繁多、名厨辈出的局面。矗立于运河之畔的“蛤蟆楼”,在十九世纪就名贯南北。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凤煮楼、三庆园、三德园、宴宾楼、庆丰楼、鲁西饭庄及解放初期的会英楼、同福春、十三姊妹、人民饭庄等名饭馆。著名的小吃有孟家包子、沙镇呱嗒、孙家呱嗒、薛家脂油饼、张家厚饼及后来的“张金香馒头”等。魏氏熏鸡自清朝中期创制以来,就远销省内外。1935年老舍先生在青岛品尝时,连声叫好,看着它那铁骨铮铮的样子,联想到大明忠臣铁铉,遂赐名“铁公鸡”。

  清末名厨许延堂(1865-1937),聊城许营人,光绪年间就在聊城东关和城里各大名店主灶,技术全面,民国初年曾为东临道尹做过“一百单八件”的寿宴。稍后又有任光远,蒙阴美食在清末民初的聊城厨行享有盛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于海林的技术最高,既精刀工、又精勺功,尤擅长甜菜。蒙阴美食在三德园主灶时,其拿手菜“糖酥鲤鱼”备受欢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高金福(1914-1963)最负盛名。他出身烹饪世家,烹调技艺有独到之处,蒙阴美食尤精于火候的掌握,对传统菜“糖醋鲤鱼”、“琉璃丸子”、“锅烧肉”、“煎丸子”等都做得非常出色。与其年龄相当的韩凤珠则以刀工见长,出手利落。他拿手的“布袋鸡”,出骨干净,为同行称道。

  新中国成立后,烹饪技术受到应有的重视,老名师们得到社会的尊重,他们热情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地方名厨。这代名厨学徒于建国初期,成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显赫于七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大菜系、各种流派的交流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地方传统菜受到外来菜和创新菜的冲击;第一代名厨中以高士玉为代表,虚心学习其它菜系,勇于革新发展传统菜肴,使聊城地方风味更具特色。

  虽然聊城烹饪文化历史悠久,但地方烹饪理论的研究却一直不被重视。旧时代的厨师出身贫寒,多数没有文化,而文人们又受孟子“君子远庖厨”说法的影响,对烹饪技术不屑一顾。师徒传艺,只注重实践,没有理论可讲。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老名师许尚英第一个走上讲台,在聊城东门里“红专学校”讲授烹饪理论。他生前住在城内马宅街,民国初期曾上过几年学,因为爱好文史,苦于自学,使他成为同代厨师中唯一的一位即有理论又有精湛技术的名厨。他读过不少史书,将《吕氏春秋》“本味篇”熟记于心,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伊尹的那一套烹饪理论讲解得非常透彻,堪称聊城烹饪史上第一位理论研究者。可惜的是,他在文革中去世后,笔记资料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已散失殆尽。

  1972年,县商业系统组织“厨师学习班”,委托高士玉编写了《烹饪讲义》。随后,经老名师虞魁元、陈金玉等人口头研讨,由高士玉执笔整理,编写了聊城历史上第一本地方风味菜谱《聊城菜谱》。时值文革,书稿未被重视,没有铅印发行,现仍有几本手抄本存世,为研究聊城传统风味的正宗做法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名厨师虞魁元技术上以刀工见长,是清末民初名师任光远的徒弟,受过聊城传统风味的正宗传授。1943年聊城大旱,他逃难到济南,曾在省政府里当过厨师,接触到济南风味。因此,虞魁元会做的菜肴种类多于其他厨师。1972年编菜谱时,他已经75周岁了,虽然已退休多年,无力操作,但张口便能报出上百种菜肴的名称和操作要点。

  高士玉是聊城地区最早的特级烹调师之一,也是地方传统风味菜肴的承前启后者,上世纪五十年代拜师于高金福、韩凤珠、高东亮,又曾求教于虞魁元、许尚英等名师,成为聊城传统风味菜肴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上又有发展创新。他拿手的“空心琉璃丸子”已被收入商业部饮食服务局、中国烹饪协会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联合统编的《中国名菜谱》(山东分册)中。书中介绍说:“空心琉璃丸子是聊城地区传统风味甜菜,具有酥脆甜美的魅力,深得人们的喜爱,广泛流传于城乡。以聊城饭店特级烹调师高士玉制作为最佳。”高士玉生前系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聊城市第六届政协委员、山东省烹饪学会会员、聊城地区烹饪学会理事。这充分显示了新中国厨师地位的提高。1987年5月,高士玉带病主持了“聊城地区饮食技术培训中心”第一期培训班的课程,当时的学员如今大多数都成为特级厨师,成了鲁西名厨中的佼佼者。

  近几年来,聊城烹饪文化受到国家级书刊的肯定。聊城传统名吃“呱嗒”已被《中国烹饪百科全书》收录,“聊城铁公鸡”和鲁西面食(高桩馒头、八批馃子)、“空心琉璃丸子”都被《中国烹饪》(1985年第3期)刊文介绍。《中国名菜谱》(山东分册)在概论中写道:“独具特色的鲁西北禽蛋菜,泰安以豆制品为主要原料的素菜以及鲁中地区具有齐国遗风的肉、鱼菜等,与济南、胶东、济宁风味共同构成了久负盛名的鲁菜菜系,丰富和繁荣了我国的烹饪文化。”这是十分中肯的评价。(高文广/高文平《东昌饮食纵览》)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Copyright @ 2011-2018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013531号

联系QQ: 397195083 邮箱地址:3971950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