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夜市千灯照凌河
义特产“推动夜经济与旅游经济、网红经济相结合,通过丰富夜游场景、提升消费服务水平、促进商旅文体融合发展。”
每天傍晚,霓虹灯亮起时,辽宁锦州南宁路600多米长的凌河夜市,已是人声鼎沸。
南北小吃汇聚于此,百货商品琳琅满目,升级更新后的灯光设施让整条街亮如白昼,市民和游客逛着、吃着、聊着、笑着,烟火味十足,可谓“夜市千灯照凌河,休闲娱乐享生活”。
锦州凌河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凌河夜市的经营管理方,董事长梁田介绍,凌河夜市建设面积8000多平方米,设置摊位1084个,日均营业额近200万元,可安排就业3000余人,平均每天客流量三四万人,高峰时达五六万人。
凌河夜市不仅给市民和游客带来多彩的夜间生活体验,也成了夜经济新的发力点,使锦州的夜晚亮起来、人气聚起来、景点火起来。
凌河夜市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已有近30年历史。对于不少锦州人来说,凌河夜市承载着满满的回忆。
49岁的张斌在凌河夜市出摊已有20多年,见证了夜市的发展与蜕变,是这里不折不扣的“老江湖”。
“过去,锦州有不少下岗工人,市里考虑到他们再就业,决定弄个小市场,让大家卖点东西赚些钱,就有了凌河夜市。”张斌说,早期夜市售卖的商品以针头线脑为主,小吃为辅,现在倒过来了,餐饮成了主流。
如今,张斌在凌河夜市经营着10多个摊位,做的都是小吃,包括烤猪蹄、酸辣粉、烤面筋于洪美食、冰粥、烤生蚝等,他给摊位起了个很接地气的名字—呱呱爽美食。从4月到10月,一个经营季下来,张斌的摊位平均一天能卖出100多碗麻辣烫、二三百个猪蹄、1000多串面筋。
8月中旬,从北京到锦州旅游的王珂说:“感觉很不一样,很纯粹,年轻人很多。”
除了吃到闻名全国的锦州烧烤、文创冰激凌,王珂还花10元钱买了一对品相不错的文玩核桃,“东西好吃还不贵,20元3串的烤羊腰,应该算是全国最低价了”。
在锦州游玩的3天,王珂和朋友们白天去了海上仙山笔架山,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爬了北普陀山,每天晚上都会去凌河夜市逛一圈,“如果有机会再来锦州,一定还会来凌河夜市”。
“目前,葫芦岛、阜新等地甚至有人组织班车专门来逛锦州夜市。”张斌说,锦州夜市的名气和市场已经形成。
《民生周刊》记者在凌河夜市看到,上千个摊位经营类型涵盖美食、百货以及文创、非遗、网红产品等,与附近的大型商厦相互引流、业态互补,给夜市这种传统的商业模式赋予新的内涵。
除了特色美食,夜市管理方还设置了锦州民间艺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摊位100个,囊括锦州面塑、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辽西木偶戏、锦州满族民间刺绣、锦州皮影戏、锦州传统锡雕、锦州传统泥塑彩绘等非遗艺术项目。
市民贾凤芝特意领着来自黑龙江的亲家逛凌河夜市。“在我们锦州人看来,这里就像一个景区,会向外地来的亲朋重点推荐。”
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打造一个有吸引力的夜市,是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繁荣夜经济的重要举措。
“政府和管理企业对夜市投入很大,管理规范,而且在亮化、治安、卫生等方面都做得很好。”张斌说,近些年,凌河夜市年年结合当下流行元素进行改造。在其他城市开始搞夜市的时候,锦州夜市已经在考虑提档升级了。
“服务嘴的时候,要用心,含糊不得。”不少摊主储备了很多小吃项目,每年都会对具体的项目进行调整,更新换代。
张斌今年新增了重庆酸辣粉和凉皮,效果不错。而在此前,他把冷饮项目淘汰了。在他看来,冷饮很难让消费者重复消费,“大众的口味在不停地改变”。
“夜市虽然是地摊生意,但现在有很多专业做餐饮的人进来了,比如大饭店的大厨,开始做锅包肉和拔丝地瓜,这就对厨艺有要求,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干的。”张斌认为,这对夜市的发展是好事,可以打造更专业的夜市餐饮。
梁田告诉记者,为了打造全要素夜生活,今年以来,凌河夜市全力构建包括食、游、购、展、娱、演等在内的全要素夜生活格局。
“凌河夜市造浪,锦州风生水起。”7月初,凌河夜市启动“造浪”活动,多场“造音浪”“造热浪”“造人浪”主题活动在刚刚过去的夏天成功上线。
“我们把城市派对搬到夜市,红色与潮流,经典与当代,在锦州的夜晚和谐共存。”梁田说,凌河夜市将持续推动夜经济与旅游经济、网红经济相结合,通过丰富夜游场景、提升消费服务水平、促进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在促进消费拉动夜经济的同时,不断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提升城市魅力。
“民生周刊”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举报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