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阳光普照满乡大地——桓仁满族自治县如
近年来,桓仁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文化小康”和推进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要求,大力实施“文化名县”战略,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喀喇沁左翼蒙古族美食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版画之乡”的桓仁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大文化产业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人参、冰酒等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7个文件。从2009年开始,县级财政每年列支文化产业扶持资金100多万元,建设了本溪版画院、版画工坊等创作基地,建成了古韵文化街,免费提供9600多平方米的文化产品展销中心,推动桓仁人参、冰酒、版画、木雕、铁艺、青花玉、松花石等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目前,桓仁人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美食冰酒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桓仁版画成为省级文化产业品牌,千余幅作品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展出,百余幅作品获国内外大奖,20多幅作品被国家级展馆收藏。经过不懈努力,桓仁文化产品发展到500多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4.6%,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断挖掘和弘扬特色地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该县成功申报了乞粒舞、萨满舞、版画等28个国家和省、市级非遗项目;围绕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美食在中小学开设版画和满语课程,开展民间艺术团体基层展演等活动,受益群众超过5万人,拓宽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渠道。
正确引导民间文艺创作。该县先后成立了作家协会、版画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10个民间团体,会员发展到2000多人。坚持文艺创作“不偏方向、不离群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推出了大批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文化”建设的主题版画作品;编辑出版了《魅力桓仁》、《三十年历程》等系列图书100多种;创作了《浑江岸畔我的家乡》等地域歌曲600多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完善硬件设施,推动服务体系实现升级。该县投资2亿元,建成了五女山博物馆、李秋实纪念馆、民族文化中心、章樾公园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整合资金3500万元,建设了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4个村和社区文化活动室、114个农家书屋、138个文化广场,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
用好现有设施,推动服务水平实现升级。该县依托现有文化设施,开展“订单式”服务。利用公共剧场、公共展馆,组织大型演出、培训以及大型展览等文化活动;利用30块大型LED公益广告屏播放新闻、宣传片及公益广告,制作了1700多幅灯箱公益广告、近万平方米的“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家庭、家教、家风”等公益文化墙,营造了崇德向善、热爱家乡的浓厚氛围;利用章樾公园、滨江公园、民族广场、文化长廊等文化设施,组织民间团体开展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该县着力解决群众“读书少”问题,以“书香桓仁”建设为主题,整合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资源,建成了总面积3800多平方米的阅读功能区;建设了127个村文化屋,藏书23万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实现“村村通”。
为着力解决文化“载体少”问题,该县每年举办国际野山参及冰酒博览会、桓仁春晚、夏日文化广场、百姓周末大舞台、邻里节等大型文化活动20多场;举办书画、摄影展60多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300多场,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为着力解决活动“参与少”问题,该县引导全县540多个城乡文艺团体,开展“弘扬正能量、释放精气神”、“中国梦、家乡情”、“勤劳致富早脱贫”等群众自办主题文化活动近千场,直接参与群众8万多人次,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功能和吸引力。
该县以“高句丽发祥圣地”为名片,发展高句丽文化。按照“一山一园一台戏”的工作主线,加快推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山城争创5A级景区,编排了以高句丽民族历史发展为主题的大型舞台剧,规划了高句丽始祖园,着力体现高句丽民族特色。
以“清王朝肇兴之地”为名片,发展满族文化。按照“一园一会一村落”的工作主线,开工建设了关东民俗文化园,成立了建州女真史学研究会,规划建州女真遗址村落恢复项目,着力塑造体现满族特色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形象。
以“中国易学标本地”为名片,发展易学文化。按照“一城一馆一公园”的工作主线,陆续实施了八卦城恢复等工程,规划了易学文化养生馆,依托北山公园规划建设中国易园,着力体现桓仁易学文化的丰富内涵。
以“国歌原创素材地”为名片,发展红色文化。按照“一馆一路一景区”的工作主线,开工建设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规划了重走义勇、抗联路,以及冰壶沟抗联主题景区等红色旅游项目,着力打造以“国歌唱起的地方”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品牌。
通过实施文化名县战略,桓仁县进一步强化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了桓仁文化软实力的稳步提升,为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