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江源区: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白山市江源区按照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市委“一山两江”品牌战略和“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坚持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文化兴区、特色富区,以创建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示范基地为引领,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导向,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与绿色化发展有机融合,着力构建“一核一带一环线”全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大力实施“三区四业五城”全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奋力打造长白山区域绿色产业集聚地和经济发展新引擎。
今后五年,江源区力争实现“四个翻番”,即国内生产总值力争实现翻番、地方级财政收入力争实现翻番、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翻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实现翻番。
聚焦大局、立足实际,加速推动生态、资源、产业等发展优势高效释放,全面形成极具江源特色的发展模式。
全面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把生态良好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源、振兴之本,统筹抓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治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域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化转变,全面筑牢绿色发展屏障。
全面创建特色文化旅游样板区。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平台融合、项目融合、功能融合,加快创新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因地制宜培育乡村旅游示范点,构建“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以旅游带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繁荣”的发展格局,塑造中国北方独具魅力的全域旅游品牌。
全面创建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抢抓国家和省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机遇,坚持内涵提升、创新驱动、集群发展,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接续产业延伸,做大特色农业、做强绿色工业、做活现代服务业,在加快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中开发新资源、培育新产业、催生新业态、再造新优势。
充分释放产业融合、集聚和协同发展优势,全面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特色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食药健康产业。深入挖掘域内“立体资源宝库”优势,以建设长白山特色食药科技产业园区和砟子食药用菌产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种植养殖,加快黄芪、天麻、贝母、灵芝等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做精做特以山野菜、食用菌、山核桃等为特色的绿色食品和以寒武奥陶、麦饭石、低氘富锶、小浆果等为特色的健康饮品,推动集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精深加工、展览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发展,着力打造长白山食药健康绿色品牌。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市场化开发模式,依托域内干饭盆、仙人谷、八里坡、黑松百卉园、石人血泪山等特色旅游资源,围绕群众休闲康养娱乐需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游、红色文化游、休闲冰雪游、乡村民俗游和健康养生游,逐步形成“特色旅游核心带动、乡村旅游示范驱动、文化旅游建设推动、景区旅游发展联动”的综合旅游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新材料产业。依托域内丰富的玄武岩、页岩土、松花石等资源基础,以加快绿色建材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为支撑,着力打造集绿色开采、精深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模式,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做优产品质量,做大产业规模。
全面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依托煤、林等传统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优化升级力度,加快推进煤化工产业园区和木制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全面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新活力。
坚持以市区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做到总体谋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速推动生态融合、交通融合、产业融合、文旅融合和三产融合,全面形成市区联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创新生态开发模式。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城市综合开发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创新实施EOD模式,加大试点争取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推动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真正把环境资源的增值优势转化为产业空间的发展优势。要重点抓好以湾沟镇为试点的EOD模式探索推广,依托沈白高铁湾沟北站核心优势,以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为目标,以影视文化、特色旅游、商贸物流、综合服务等产业发展为方向,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推动实现“锈带”地区向“绿带”转变、向“智带”发展。要构建环境保护机制。坚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精准制订方案,科学有序推进,确保如期实现降碳减排目标。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扩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统筹抓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工程,扎实践行“河长制”“林长制”,加强无组织排放污染源管控,确保生态功能区考核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健全城市服务功能。坚持规划先行,立足市区一体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城市风貌、功能布局等规划设计,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深入谋划推进沿浑江慢行系统、带状公园、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市区连接通道。要继续加大老旧小区和弃管物业小区改造力度,加快完善市民公园、城市微景观等公共服务设施,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承载力。要加快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平安等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推动形成更加完善的数字化、现代化城市服务体系。要深入实施精细化、常态化城市管理提质行动,坚持用“绣花功夫”管理,用“绿色理念”经营,让城市运行更加规范,环境面貌日新月异。要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任务,严格对标“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健全农村投入机制,持续推进千村示范创建攻坚行动,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要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开展村庄绿化行动,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粪污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相互关联、一体推进,全面打造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着力打造“绿色产业新城”。聚焦资源优势做大特色农业。坚持走绿色优质高效的质量兴农之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比较优势,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的产业格局。加快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健全主体管理、包装标识、追溯赋码、信息采集、索证索票、市场准入等追溯管理基本制度,着力打造全国样板地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不断延长绿色农业产业链条,推动生产环节的清洁化、耕地利用的持久化、资源利用的节约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绿色农业发展格局。聚焦优化升级做强绿色工业。支持域内企业运用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发展新工艺,加大升级改造和产品研发力度,提高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水平。引导传统工业产业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全面打造绿色矿山、美丽工厂,推动开采、加工、九台十大美食运输等产业链条向生态化、绿色化转变。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规范准入条件,加快淘汰低端落后产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提升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水平,从源头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聚焦品质提升做活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坚持高品质消费与大众化购物并举,进一步扩大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入驻率,鼓励支持发展大型批发市场、平台交易中心和线上线下零售业,进一步吸引消费主体、激发消费潜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打造集仓储、冷链、运输、交易、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网红经济和电子商务产业,建立完善特色产品网络销售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推动实现线下线上产销互动。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鼓励支持多业态金融创新,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落户江源,更好地服务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
着力打造“投资兴业新城”。构筑“政策洼地”。聚焦市场导向和企业需求,重点围绕金融支持、要素保障、创新创业、投资保护等方面,制定完善更为全面、更加优惠、更具吸引力的鼓励扶持政策。强化政策落实精准度,有效促进投资项目落地,鼓励支持总部经济发展,努力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强有力的发展动能。用好用活减税降费等扶持政策,推动更快实现“个转企”和“小升规”。要凝聚人气活力。坚持“招才引智”与“引人留人”双向发力,降低门槛标准,优化政策环境,真正用人才助力发展、用人气提升活力。大力实施人才引育工程,搭建人才“双创”载体,在政治待遇、政策奖励、生活保障、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最为优质、最为丰厚的基础保障,全面营造“重、育、留、用”的高质量人才发展环境。在“引人入城”上做文章,持续优化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对返乡、落籍和常住人口给予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扶持政策,真正让江源的人气聚起来、发展活起来。打造“投资热土”。坚持以改革为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着力打造高效能的利企便民服务平台。建立服务企业“局长负责制”和“书记区长直通车”,做到问题困难高效推进、限时办结,真正让企业投资放心、做事舒心。探索组建重点民营企业联盟,给予企业家最优的服务、最好的待遇、最高的尊严、最深的包容,推动域内企业联动协作、组团发展。高效招商引资。全面摸清域内资源底数,强化项目谋划储备的系统性、前瞻性和针对性,为对外推介招引做实基础支撑。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用好用活中介招商、以商招商、驻地招商和平台招商,深化落实“走出去、请进来”点对点对接举措,着力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绿色转型项目落户江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发展“垂直产业”,全面提升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坚持“筑巢引凤”与“腾笼换鸟”双向发力,把准找实对口合作契合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搭建江源籍企业家、在外人才对接交流平台,深挖“朋友圈”资源,健全项目招引落地奖励机制,全面营造全员招商、全方位招商的浓厚氛围。
着力打造“休闲文旅新城”。高站位做优规划。注重顶层设计,发挥比较优势,坚持统筹谋划、差异推动,积极整合域内文化旅游特色资源,聘请专业团队高质量打造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加快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引领支撑。要坚持规划的连续性和协同性,将文旅产业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有机融合、整体布局,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符合长远发展实际。要高质量做特旅游。抢抓高铁时代到来的有利机遇,大力推进文化康养和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打造“以点串线、以线连面”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速融入长白山旅游经济圈。要以湾沟镇为核心,以特色旅游资源为支撑,以乡村旅游为节点,整体设计、多点开发,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真正让高铁乘客留在江源、游在江源。以乡村休闲游为特色主导,大力推行沉浸式、体验式旅游模式,定期举办松花石文化旅游节、乡村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丰富多元化旅游产业体系。深入挖掘、做精做优一批集聚创意、文化、特色、市场的旅游商品,进一步创新包装和标识设计,着力打造“江源好礼”品牌。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域内旅游接待力和承载力。要坚持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探索打造以美食、娱乐、文化、演绎、休闲等于一体的特色文旅街区,进一步提升城市吸引力和人口集聚力。要高品质做精文化。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夯实文化底蕴,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满族文化、寒武奥陶文化、松花石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内涵,推动与城市风貌、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特色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坚持以繁荣和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重点,推动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基层,强化图书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美食、广场、娱乐、休闲、摄影、书法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支持各类文体协会做大做强,真正以文化软实力凝聚发展新活力。
着力打造“幸福平安新城”。强化社会保障能力。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就业环境,搭建创业平台,强化技能培训,加快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要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制度,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积极发展以养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让各类特殊社会群体得到更多关爱。扩大社会需求供给。优化提升教育资源配置,全力改善幼、小、中、高办学条件,持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素质教育品牌,推动全区教育事业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推进“健康江源”建设,多措并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持续加强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供给,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要加快完善体育馆、健身步道、室外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鼓励支持开展各类社会体育活动,积极争取承接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全面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
近年来,白山市江源区按照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市委“一山两江”品牌战略和“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坚持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文化兴区、特色富区,以创建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示范基地为引领,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导向,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与绿色化发展有机融合,着力构建“一核一带一环线”全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大力实施“三区四业五城”全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奋力打造长白山区域绿色产业集聚地和经济发展新引擎。
今后五年,江源区力争实现“四个翻番”,即国内生产总值力争实现翻番、地方级财政收入力争实现翻番、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翻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实现翻番。
聚焦大局、立足实际,加速推动生态、资源、产业等发展优势高效释放,全面形成极具江源特色的发展模式。
全面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把生态良好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源、振兴之本,统筹抓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治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域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化转变,全面筑牢绿色发展屏障。
全面创建特色文化旅游样板区。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平台融合、项目融合、功能融合,加快创新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因地制宜培育乡村旅游示范点,构建“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以旅游带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繁荣”的发展格局,塑造中国北方独具魅力的全域旅游品牌。
全面创建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抢抓国家和省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机遇,坚持内涵提升、创新驱动、集群发展,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接续产业延伸,做大特色农业、做强绿色工业、做活现代服务业,在加快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中开发新资源、培育新产业、催生新业态、再造新优势。
充分释放产业融合、集聚和协同发展优势,全面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特色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食药健康产业。深入挖掘域内“立体资源宝库”优势,以建设长白山特色食药科技产业园区和砟子食药用菌产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种植养殖,加快黄芪、天麻、贝母、灵芝等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做精做特以山野菜、食用菌、山核桃等为特色的绿色食品和以寒武奥陶、麦饭石、低氘富锶、小浆果等为特色的健康饮品,推动集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精深加工、展览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发展,着力打造长白山食药健康绿色品牌。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市场化开发模式,依托域内干饭盆、仙人谷、八里坡、黑松百卉园、石人血泪山等特色旅游资源,围绕群众休闲康养娱乐需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游、红色文化游、休闲冰雪游、乡村民俗游和健康养生游,逐步形成“特色旅游核心带动、乡村旅游示范驱动、文化旅游建设推动、景区旅游发展联动”的综合旅游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新材料产业。依托域内丰富的玄武岩、页岩土、松花石等资源基础,以加快绿色建材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为支撑,着力打造集绿色开采、精深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模式,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做优产品质量,做大产业规模。
全面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依托煤、林等传统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优化升级力度,加快推进煤化工产业园区和木制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全面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新活力。
坚持以市区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做到总体谋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速推动生态融合、交通融合、产业融合、文旅融合和三产融合,全面形成市区联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创新生态开发模式。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城市综合开发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创新实施EOD模式,加大试点争取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推动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真正把环境资源的增值优势转化为产业空间的发展优势。要重点抓好以湾沟镇为试点的EOD模式探索推广,依托沈白高铁湾沟北站核心优势,以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为目标,以影视文化、特色旅游、商贸物流、综合服务等产业发展为方向,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推动实现“锈带”地区向“绿带”转变、向“智带”发展。要构建环境保护机制。坚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精准制订方案,科学有序推进,确保如期实现降碳减排目标。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扩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统筹抓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工程,扎实践行“河长制”“林长制”,加强无组织排放污染源管控,确保生态功能区考核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健全城市服务功能。坚持规划先行,立足市区一体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城市风貌、功能布局等规划设计,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深入谋划推进沿浑江慢行系统、带状公园、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市区连接通道。要继续加大老旧小区和弃管物业小区改造力度,加快完善市民公园、城市微景观等公共服务设施,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承载力。要加快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平安等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推动形成更加完善的数字化、现代化城市服务体系。要深入实施精细化、常态化城市管理提质行动,坚持用“绣花功夫”管理,用“绿色理念”经营,让城市运行更加规范,环境面貌日新月异。要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任务,严格对标“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健全农村投入机制,持续推进千村示范创建攻坚行动,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要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开展村庄绿化行动,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粪污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相互关联、一体推进,全面打造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着力打造“绿色产业新城”。聚焦资源优势做大特色农业。坚持走绿色优质高效的质量兴农之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比较优势,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的产业格局。加快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健全主体管理、包装标识、追溯赋码、信息采集、索证索票、市场准入等追溯管理基本制度,着力打造全国样板地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不断延长绿色农业产业链条,推动生产环节的清洁化、耕地利用的持久化、资源利用的节约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绿色农业发展格局。聚焦优化升级做强绿色工业。支持域内企业运用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发展新工艺,加大升级改造和产品研发力度,提高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水平。引导传统工业产业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全面打造绿色矿山、美丽工厂,推动开采、加工、运输等产业链条向生态化、绿色化转变。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规范准入条件,加快淘汰低端落后产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提升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水平,从源头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聚焦品质提升做活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坚持高品质消费与大众化购物并举,进一步扩大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入驻率,鼓励支持发展大型批发市场、平台交易中心和线上线下零售业,进一步吸引消费主体、激发消费潜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打造集仓储、冷链、运输、交易、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网红经济和电子商务产业,建立完善特色产品网络销售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推动实现线下线上产销互动。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鼓励支持多业态金融创新,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落户江源,更好地服务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
着力打造“投资兴业新城”。构筑“政策洼地”。聚焦市场导向和企业需求,重点围绕金融支持、要素保障、创新创业、投资保护等方面,制定完善更为全面、更加优惠、更具吸引力的鼓励扶持政策。强化政策落实精准度,有效促进投资项目落地,鼓励支持总部经济发展,努力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强有力的发展动能。用好用活减税降费等扶持政策,推动更快实现“个转企”和“小升规”。要凝聚人气活力。坚持“招才引智”与“引人留人”双向发力,降低门槛标准,优化政策环境,真正用人才助力发展、用人气提升活力。大力实施人才引育工程,搭建人才“双创”载体,在政治待遇、政策奖励、生活保障、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最为优质、最为丰厚的基础保障,全面营造“重、育、九台十大美食留、用”的高质量人才发展环境。在“引人入城”上做文章,持续优化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对返乡、落籍和常住人口给予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扶持政策,真正让江源的人气聚起来、发展活起来。打造“投资热土”。坚持以改革为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着力打造高效能的利企便民服务平台。建立服务企业“局长负责制”和“书记区长直通车”,做到问题困难高效推进、限时办结,真正让企业投资放心、做事舒心。探索组建重点民营企业联盟,给予企业家最优的服务、最好的待遇、最高的尊严、最深的包容,推动域内企业联动协作、组团发展。高效招商引资。全面摸清域内资源底数,强化项目谋划储备的系统性、前瞻性和针对性,为对外推介招引做实基础支撑。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用好用活中介招商、以商招商、驻地招商和平台招商,深化落实“走出去、请进来”点对点对接举措,着力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绿色转型项目落户江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发展“垂直产业”,全面提升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坚持“筑巢引凤”与“腾笼换鸟”双向发力,把准找实对口合作契合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搭建江源籍企业家、在外人才对接交流平台,深挖“朋友圈”资源,健全项目招引落地奖励机制,全面营造全员招商、全方位招商的浓厚氛围。
着力打造“休闲文旅新城”。高站位做优规划。注重顶层设计,发挥比较优势,坚持统筹谋划、差异推动,积极整合域内文化旅游特色资源,聘请专业团队高质量打造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加快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引领支撑。要坚持规划的连续性和协同性,将文旅产业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有机融合、整体布局,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符合长远发展实际。要高质量做特旅游。抢抓高铁时代到来的有利机遇,大力推进文化康养和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打造“以点串线、以线连面”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速融入长白山旅游经济圈。要以湾沟镇为核心,以特色旅游资源为支撑,以乡村旅游为节点,整体设计、多点开发,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真正让高铁乘客留在江源、游在江源。以乡村休闲游为特色主导,大力推行沉浸式、体验式旅游模式,定期举办松花石文化旅游节、乡村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丰富多元化旅游产业体系。深入挖掘、做精做优一批集聚创意、文化、特色、市场的旅游商品,进一步创新包装和标识设计,着力打造“江源好礼”品牌。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域内旅游接待力和承载力。要坚持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探索打造以美食、娱乐、文化、演绎、休闲等于一体的特色文旅街区,进一步提升城市吸引力和人口集聚力。要高品质做精文化。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夯实文化底蕴,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满族文化、寒武奥陶文化、松花石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内涵,推动与城市风貌、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特色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坚持以繁荣和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重点,推动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基层,强化图书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美食、广场、娱乐、休闲、摄影、书法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支持各类文体协会做大做强,真正以文化软实力凝聚发展新活力。
着力打造“幸福平安新城”。强化社会保障能力。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就业环境,搭建创业平台,强化技能培训,加快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要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制度,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积极发展以养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让各类特殊社会群体得到更多关爱。扩大社会需求供给。优化提升教育资源配置,全力改善幼、小、中、高办学条件,持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素质教育品牌,推动全区教育事业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推进“健康江源”建设,多措并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持续加强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供给,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要加快完善体育馆、健身步道、室外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鼓励支持开展各类社会体育活动,积极争取承接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全面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
近年来,白山市江源区按照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市委“一山两江”品牌战略和“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坚持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文化兴区、特色富区,以创建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示范基地为引领,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导向,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与绿色化发展有机融合,着力构建“一核一带一环线”全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大力实施“三区四业五城”全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奋力打造长白山区域绿色产业集聚地和经济发展新引擎。
今后五年,江源区力争实现“四个翻番”,即国内生产总值力争实现翻番、地方级财政收入力争实现翻番、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翻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实现翻番。
聚焦大局、立足实际,加速推动生态、资源、产业等发展优势高效释放,全面形成极具江源特色的发展模式。
全面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把生态良好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源、振兴之本,统筹抓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治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域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化转变,全面筑牢绿色发展屏障。
全面创建特色文化旅游样板区。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平台融合、项目融合、功能融合,加快创新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因地制宜培育乡村旅游示范点,构建“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以旅游带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繁荣”的发展格局,塑造中国北方独具魅力的全域旅游品牌。
全面创建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抢抓国家和省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机遇,坚持内涵提升、创新驱动、集群发展,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接续产业延伸,做大特色农业、做强绿色工业、做活现代服务业,在加快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中开发新资源、培育新产业、催生新业态、再造新优势。
充分释放产业融合、集聚和协同发展优势,全面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特色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食药健康产业。深入挖掘域内“立体资源宝库”优势,以建设长白山特色食药科技产业园区和砟子食药用菌产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种植养殖,加快黄芪、天麻、贝母、灵芝等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做精做特以山野菜、食用菌、山核桃等为特色的绿色食品和以寒武奥陶、麦饭石、九台十大美食低氘富锶、小浆果等为特色的健康饮品,推动集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精深加工、展览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发展,着力打造长白山食药健康绿色品牌。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市场化开发模式,依托域内干饭盆、仙人谷、八里坡、黑松百卉园、石人血泪山等特色旅游资源,围绕群众休闲康养娱乐需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游、红色文化游、休闲冰雪游、乡村民俗游和健康养生游,逐步形成“特色旅游核心带动、乡村旅游示范驱动、文化旅游建设推动、景区旅游发展联动”的综合旅游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新材料产业。依托域内丰富的玄武岩、页岩土、松花石等资源基础,以加快绿色建材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为支撑,着力打造集绿色开采、精深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模式,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做优产品质量,做大产业规模。
全面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依托煤、林等传统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优化升级力度,加快推进煤化工产业园区和木制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全面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新活力。
坚持以市区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做到总体谋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速推动生态融合、交通融合、产业融合、文旅融合和三产融合,全面形成市区联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创新生态开发模式。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城市综合开发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创新实施EOD模式,加大试点争取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推动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真正把环境资源的增值优势转化为产业空间的发展优势。要重点抓好以湾沟镇为试点的EOD模式探索推广,依托沈白高铁湾沟北站核心优势,以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为目标,以影视文化、特色旅游、商贸物流、综合服务等产业发展为方向,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推动实现“锈带”地区向“绿带”转变、向“智带”发展。要构建环境保护机制。坚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精准制订方案,科学有序推进,确保如期实现降碳减排目标。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扩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统筹抓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工程,扎实践行“河长制”“林长制”,加强无组织排放污染源管控,确保生态功能区考核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健全城市服务功能。坚持规划先行,立足市区一体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城市风貌、功能布局等规划设计,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深入谋划推进沿浑江慢行系统、带状公园、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市区连接通道。要继续加大老旧小区和弃管物业小区改造力度,加快完善市民公园、城市微景观等公共服务设施,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承载力。要加快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平安等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推动形成更加完善的数字化、现代化城市服务体系。要深入实施精细化、常态化城市管理提质行动,坚持用“绣花功夫”管理,用“绿色理念”经营,让城市运行更加规范,环境面貌日新月异。要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任务,严格对标“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健全农村投入机制,持续推进千村示范创建攻坚行动,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要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开展村庄绿化行动,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粪污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相互关联、一体推进,全面打造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着力打造“绿色产业新城”。聚焦资源优势做大特色农业。坚持走绿色优质高效的质量兴农之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比较优势,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的产业格局。加快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健全主体管理、包装标识、追溯赋码、信息采集、索证索票、市场准入等追溯管理基本制度,着力打造全国样板地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不断延长绿色农业产业链条,推动生产环节的清洁化、耕地利用的持久化、资源利用的节约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绿色农业发展格局。聚焦优化升级做强绿色工业。支持域内企业运用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发展新工艺,加大升级改造和产品研发力度,提高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水平。引导传统工业产业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全面打造绿色矿山、美丽工厂,推动开采、加工、运输等产业链条向生态化、绿色化转变。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规范准入条件,加快淘汰低端落后产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提升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水平,从源头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聚焦品质提升做活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坚持高品质消费与大众化购物并举,进一步扩大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入驻率,鼓励支持发展大型批发市场、平台交易中心和线上线下零售业,进一步吸引消费主体、激发消费潜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打造集仓储、冷链、运输、交易、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网红经济和电子商务产业,建立完善特色产品网络销售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推动实现线下线上产销互动。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鼓励支持多业态金融创新,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落户江源,更好地服务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
着力打造“投资兴业新城”。构筑“政策洼地”。聚焦市场导向和企业需求,重点围绕金融支持、要素保障、创新创业、投资保护等方面,制定完善更为全面、更加优惠、更具吸引力的鼓励扶持政策。强化政策落实精准度,有效促进投资项目落地,鼓励支持总部经济发展,努力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强有力的发展动能。用好用活减税降费等扶持政策,推动更快实现“个转企”和“小升规”。要凝聚人气活力。坚持“招才引智”与“引人留人”双向发力,降低门槛标准,优化政策环境,真正用人才助力发展、用人气提升活力。大力实施人才引育工程,搭建人才“双创”载体,在政治待遇、政策奖励、生活保障、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最为优质、最为丰厚的基础保障,全面营造“重、育、留、用”的高质量人才发展环境。在“引人入城”上做文章,持续优化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对返乡、落籍和常住人口给予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扶持政策,真正让江源的人气聚起来、发展活起来。打造“投资热土”。坚持以改革为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着力打造高效能的利企便民服务平台。建立服务企业“局长负责制”和“书记区长直通车”,做到问题困难高效推进、限时办结,真正让企业投资放心、做事舒心。探索组建重点民营企业联盟,给予企业家最优的服务、最好的待遇、最高的尊严、最深的包容,推动域内企业联动协作、组团发展。高效招商引资。全面摸清域内资源底数,强化项目谋划储备的系统性、前瞻性和针对性,为对外推介招引做实基础支撑。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用好用活中介招商、以商招商、驻地招商和平台招商,深化落实“走出去、请进来”点对点对接举措,着力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绿色转型项目落户江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发展“垂直产业”,全面提升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坚持“筑巢引凤”与“腾笼换鸟”双向发力,把准找实对口合作契合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搭建江源籍企业家、在外人才对接交流平台,深挖“朋友圈”资源,健全项目招引落地奖励机制,全面营造全员招商、全方位招商的浓厚氛围。
着力打造“休闲文旅新城”。高站位做优规划。注重顶层设计,发挥比较优势,坚持统筹谋划、差异推动,积极整合域内文化旅游特色资源,聘请专业团队高质量打造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加快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引领支撑。要坚持规划的连续性和协同性,将文旅产业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有机融合、整体布局,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符合长远发展实际。要高质量做特旅游。抢抓高铁时代到来的有利机遇,大力推进文化康养和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打造“以点串线、以线连面”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速融入长白山旅游经济圈。要以湾沟镇为核心,以特色旅游资源为支撑,以乡村旅游为节点,整体设计、多点开发,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真正让高铁乘客留在江源、游在江源。以乡村休闲游为特色主导,大力推行沉浸式、体验式旅游模式,定期举办松花石文化旅游节、乡村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丰富多元化旅游产业体系。深入挖掘、做精做优一批集聚创意、文化、特色、市场的旅游商品,进一步创新包装和标识设计,着力打造“江源好礼”品牌。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域内旅游接待力和承载力。要坚持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探索打造以美食、娱乐、文化、演绎、休闲等于一体的特色文旅街区,进一步提升城市吸引力和人口集聚力。要高品质做精文化。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夯实文化底蕴,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满族文化、寒武奥陶文化、松花石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内涵,推动与城市风貌、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特色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坚持以繁荣和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重点,推动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基层,强化图书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美食、广场、娱乐、休闲、摄影、书法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支持各类文体协会做大做强,真正以文化软实力凝聚发展新活力。
着力打造“幸福平安新城”。强化社会保障能力。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就业环境,搭建创业平台,强化技能培训,加快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要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制度,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积极发展以养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让各类特殊社会群体得到更多关爱。扩大社会需求供给。优化提升教育资源配置,全力改善幼、小、中、高办学条件,持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素质教育品牌,推动全区教育事业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推进“健康江源”建设,多措并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持续加强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供给,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要加快完善体育馆、健身步道、室外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鼓励支持开展各类社会体育活动,积极争取承接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全面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