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太仓
太仓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隶属苏州市,南接上海,东临长江,是一座新型的港口工业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十位,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
近年来,“特色太仓”成为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个词,作为构成苏南新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仓的发展令人深思,那么,到底是什么成就了太仓?
在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先行者,太仓市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30年来,太仓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三个跨越阶段,人民生活经历了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基本现代化三个递进台阶,发展形态经历了经济发展为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民生的科学发展三个层次的变化。
2008年12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中共太仓市委、市政府在太仓市联合举办“苏南模式新实践——中国县域(太仓)现代化道路探索”理论研讨会,“小县域、大舞台”、泗阳特产“低层次、高品位”、“晚起步、快超越”、“弱基础、强优势”、“多变数、稳增长”的“太仓现象”引起广泛深入的讨论。
太仓市领导这样描述太仓现象:太仓虽然是江苏省地域最小县之一,但是拓展活动的舞台却很大,接轨上海,融入苏南大板块,正逐步从原有的县区走向国内大市场、国际大天地。
“要跳出太仓看太仓”,这是市领导一贯坚持的视角。太仓市委市政府很早就提出“科教兴市、接轨上海、以港强市、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同时提出两个愿景:一个是沿江,以港强市;一个是沿沪,接轨上海。
往近看,这可以集聚各种先进的生产力要素;往远看,可以站在更大的舞台上,释放发展的能量。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这个愿景如今已使太仓逐步形成了纺织、机械、电子、化工医药、石油加工、电力供热、食品饮料、塑料制品、金属加工、造纸及纸制品等十大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2009年,太仓GDP完成608亿元,人均超过1.9万美元,财政收入完成13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20元,农民人均收入13000元。
600年前,郑和率领2万8千人,在浏河天妃宫祭拜后,在今太仓港江边起航,600年后的今天,太仓外资企业对其经济社会的贡献早已经成为太仓发展的“第一性”经济。
太仓从1987年开始引进外资企业,到1994年外企贡献税收的9.95%,固定资产工业性投入的59.3%;到2009年,完成注册外资1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54.8亿美元,其中出口为27.8亿美元。
太仓立足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得益于高效满意的亲商服务。目前已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许多著名跨国公司来新区落户。耐克、联合利华、西门子、BP、埃克森美孚等世界500强纷纷在这里设厂。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区”内的德资工业园,目前已有140家德国企业入驻。在这个总人口才46万的小城,就有将近400个德国人在这儿工作。在他们眼中,太仓如同家乡的小城,环境精致,生活舒适,政府部门工作严谨务实。
近年来,中德之间的交流也不断增强,自2008年开始,连续走进德国斯图加特、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城市举办“太仓日活动”;2008年11月16日,太仓市人民政府和德国驻沪总领事馆共同举办的“德中同行-2008太仓周”活动在太仓隆重开幕;2008年11月24日,国家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共同授予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基地”。
在太仓,民营经济的活跃发展,也为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2009年,净增民营经济注册资本54亿元,民营经济年末累计注册资本达到265.4亿元,规模以上民营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4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39.9%。
不仅如此,太仓港所处的特定区位和良好的港口发展基础决定了这里的物流业发展迅速。作为一个全天候的不冻港,太仓境内至今依然保存着38.8公里的长江岸线米以上,可建上百个万吨级的码头泊位,5万吨级的巨轮可以在江面上原地掉头,10万吨级的巨轮也可以乘潮而进。
在物流成本上,苏州企业货物通过太仓港进出口至台湾,不仅陆路运输距离短、速度快,而且码头装卸能力充足,装卸效率高、费率低,至台湾的海运价格相对较低。据调查,灌云美食苏州地区货物从太仓港进出口至台湾,与从其他港口进出口相比,在时间上能节省1天以上,在费用上每标箱能节省200元以上。
2008年12月15日,随着装满集装箱的“天福”轮离岸驶向台湾基隆港,作为祖国大陆首批对台直航港口,太仓港以及位于上海、天津、福建等地的大陆六大港口同时启动首航。
太仓市走过的成功之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县域走向现代化的希望和前景。概括地说,就是:深入改革开放、实践科学发展,坚持顺势而为,谋求与时俱进,再说到底,是一种争先的精神。
2008年,太仓正式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生态市”,成为考核验收当年江苏省唯一一家通过“国家级大考”的生态市。
太仓目前拥有污水处理厂10座,日处理能力达到14.8万吨。与此同时,为了保证空气质量每年都在95%以上,太仓城区只保留了一个烟囱,实施集中供热网,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12平方公里。在统筹城乡垃圾处理网建设中,太仓建成日处理能力500吨的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全市各镇(区)配建14个压缩式垃圾中转站,规划建设121座村级小型垃圾中转站。在统筹城乡生态绿网建设方面,更是按照绿网、路网、水网“三网合一”的原则,大力实施城乡植树造林,恢复生态,近三年累计投入达10.2亿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2平方米。
全国平均环保投入占GDP比重不到2%,江苏省平均投入不到3%,苏州市平均投入超过3%,太仓却连续三年突破4%。
在法治建设方面,2008~2009年,太仓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取得成果的两年,对于如何推进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并进,市领导给出自己的答案:
“解决难点之道,在于如何抓住重点。近年来,我们将依法决策、法治实事、权力监督作为工作重点。比如说,我们在项目引进、审批等决策过程中,坚持依法决策和规范决策,把节能减排指标作为项目引进的第一‘门槛’,把合法性论证作为项目审查的第一程序,把集体讨论、专家评议作为项目审批第一要务。实施城市‘规划全覆盖’,始终坚持资质单位编制、征询公众意见、专家科学论证、依照程序报批的法则进行,真正做到法律依据、资源优势、发展取向、专家意见相一致。并逐步实现从‘引资’向‘选资’的过渡。”
在社会保障方面,一是推进劳动保障信息化村村通工程,二是实行“劳动保障卡”制度。
2007年全市67个居委会社区和92个行政村社区聘请专职劳动保障协管员,92个行政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进行授牌和聘任村主任为站长。太仓做到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制度、工作的“六到位”,并逐步实施获取就业信息在社区,接受教育培训在社区,办理社会保险在社区,享受社会化服务在社区的等“四个在社区”的工作目标。
同时,太仓整合完善了全市劳动保障信息数据库,开发出集个人档案信息记载、持卡就医、办理社保业务、劳动事务代理、民政低保、健康档案等功能于一体的劳动保障卡。
持久发展贵在全民教育。“十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6.21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含城市教育费附加)达9.14亿元。“十一五”期间,2007年、2008年、2009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分别为53137万元、67406万元、7578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38.5%、26.9%和12.4%,均高于当年的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
除此以外,太仓还非常重视体育事业发展,“百村体育健身工程”在全省率先达标。2001年以来,太仓体育馆成功举办或承办四国女排赛、第14届世界女篮锦标赛的部分比赛、第十三届亚洲女排锦标赛和第十届全运会女篮的部分比赛等十多次国际全国体育赛事,被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多次评为最佳赛区和优秀赛区。
2009年,在太仓举办的仅省级以上的比赛就有全国桥牌A类俱乐部联赛、江苏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开幕式暨省县组田径赛、全国女排锦标赛、全国优秀青少年乒乓球调赛、第二届海峡两岸桥牌邀请赛、全国青年男子排球锦标赛等诸多重大赛事。
桥牌之乡、丝竹之乡、舞蹈之乡、武术之乡、龙狮之乡……这就是太仓,一个充满温馨的幸福城市,一个独具特色的魅力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却不失江南风情。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理想,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成长历史,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雄心和远见。
正如市领导所想的那样,对于一座城市,虽然任何一种“经营”都存在着挑战与机遇、理想与现实、进步与妥协、生存与发展的艰难抉择;虽然在苏南地区,太仓是个小弟弟,但可以做个干净、漂亮的小弟弟,人见人爱的小弟弟,这就足够了。
太仓与上海可谓是渊源深厚。太仓地处江海之交,历经多次大规模的大陆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冲撞,历史上形成了亦耕亦渔、亦工亦商的多元化经济格局,同时也孕育了义利兼顾、革新务实的人文精神。特别是近年来,太仓以文化为媒,多层次、多渠道地充分发挥与上海合作的紧密人缘关系,积极动员社会各级参与接轨上海。
太仓是江苏省离上海最近的一个市,上海可以没有太仓,但是太仓一天也不能没有上海。从自然接轨到自觉接轨,太仓越来越接近国际标准、接近经济中心。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和航运、海运中心,它的商务成本越来越高,太仓可以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和价格优势,成为上海的“第二办公室”,让那些总部设在上海的国内国外大公司、大机构搬到太仓来办公,从而省去一半甚至更多的商务成本。同时,随着电子商务和现代通信业的飞速发展,国际外包业务越来越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太仓作为上海的后花园,可以承接越来越多的外包业务,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发展合作机会。
为此,在“十一五”规划中,太仓提出构建“五大基地”的设想,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配套基地、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转移基地、上海自主创新扩散基地、上海现代服务业延伸基地、上海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作为与上海一起腾飞的战略目标。
接轨上海不仅仅是工业上弄两个项目过来,对太仓来说,它是理念上的,是交通、经济、文化上的对接,而实施“错位发展”便是促进太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缩小与上海差距,避免被“边缘化”的现实选择。
太仓一直在努力把上海人吸引过来。金仓湖公园就是一个例子,为了满足临近上海更多人高层次的娱乐休闲需求,金仓湖公园占地近230公顷,里面设有德国文化特色的赤足亲子乐园,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光着脚在里面玩;里面还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单车骑行公园,近5公里的专用自行车赛道,供爱好自行车的车友们在这里娱乐。
太仓人还看到太仓的浏河镇与上海的嘉定仅一河之隔,但房价却便宜一半,而电话号码可以用上海区号,于是,便在浏河镇兴建商品房,吸引了大量上海人购买居住。人才来了,资金来了,服务业又得到了发展,太仓也变得更有吸引力了,这是一个好的良性循环。
进入新世纪,太仓的服务业发展领域不断扩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各种软件园区、大型专业市场和商务区等,组成全市经济板块中的新兴产业。2009年,太仓市服务业增加值达230亿元,同比增长18.9%。市领导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太仓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卫星城市,创造世界级的服务价值。”
在发展服务业的战略中,服务外包产业被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软件信息等服务外包创造的国内附加值GDP几乎达到100%,是制造业来料加工的20倍,其单位GDP能耗不足制造业的20%。
太仓新引进的服务外包企业,多数已进入业务启动阶段。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著名国际服务外包公司安软已正式对外开展业务,先后与爱玛客、美国标准、JP摩根等国际知名发包商签订了数百万美元的软件开发合同。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会太仓游客中心是长三角唯一的世博会游客中心,也是江苏省唯一的世博会游客集散中心,太仓迎来了其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难得的机会。“夜宿太仓、日观世博”,太仓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吸引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自驾游客、散客来太仓停车、住宿,再换乘大型专线直达上海,太仓也成为世博会主要绿色通道之一。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