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有铜山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铜山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曾为彭祖封地,古称大彭氏国,秦始置县,迄今有4000多年历史,因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全县总面积187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4万,辖21个镇(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近年来,我县认真落实省市部署,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徐州南部综合性新城区、新农村建设先导区、和谐社会示范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时代特征和铜山特色的发展之路。2009年完成GDP 362.7亿元,增长14.9%;实现财政总收入47.6亿元、增长44.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9.6亿元、增长47.4%。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继续保持苏北第一,实现全面进位。位列全国第九届县域经济百强县78位、比上届提升8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8.56%。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盐城十大美食实施“产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按照集聚、集约、集群理念,以实施重大项目、发展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集聚升级与增量扩张,形成工业发展新格局。
1.加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思路,加大产业政策引导力度,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创业倍增”计划,推进主导产业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食品、机械、冶金、车辆、电子五大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9年规模工业总产值889亿元、增长36.9%;工业用电量23.7亿千瓦时,增长26%,增幅居全省第3位。食品产业龙头维维集团是全国乳业前十强,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18亿元,利税11.3亿元。实行与徐工集团差别发展战略,机械制造和专用车辆制造业发展迅猛,拥有阿文美驰、爱斯科、约翰迪尔、肯纳飞硕四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徐锻集团、徐航压铸、徐工特汽等一批特种车辆制造企业,被确定为省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制造基地,成为全国重要的民营工程机械及零配件产业基地。冶金业发展迅猛,东南钢铁、东亚钢铁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0万吨生铁、2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电子电器业迅速崛起,以医疗电子、汽车电子、称重电子为主体的新兴电子业强劲发展,云意电气为国内汽车整流器企业前三强。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旅游产业,2009年实现三产增加值124.05亿元,占GDP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5亿元、增长20.1%,增幅居全市第一。
2.全力推进招大引强。紧紧围绕工业园区和主导产业,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2009年工业投入突破200亿元,增长33%。滚动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4个。其中76%的项目集中在主导产业,75%的项目集聚在工业园区。围绕产业招商,分地域设立招商分局,调整充实专职招商队伍,同时鼓励干部离岗招商,着力在引进重大项目上实现突破。
3.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结合,外延扩张和内涵创新联动,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并举,集中优质资源和要素,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重点扶持华润电力、维维食品、环球锻压、美驰车桥、东南钢铁、徐挖机械、徐航压铸等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加快发展,着力培育百亿为龙头、十亿为支撑、亿元为群体的规模经济。去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631家、当年净增209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21亿元、增长22.5%;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77家、新增89家。全市4个中国名牌产品有3个在铜山。
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突出特色、集约发展、重点扶持”的原则,加快以开发区为龙头、工业集聚区为龙身的“一区三园”建设,构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荣、双向互动、开放集约的发展新平台。
1.科学规划,拉开框架。开发区按照“二次创业、集约扩张、提档升级、融入市区”的总要求,实施“东进、西连、南扩、北融”战略,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铜山城区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超前谋划299平方公里城乡协调发展区,科学规划180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和8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完成4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老城区、西南居住片区等一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善城区交通、防洪、供水、截污等专业规划,实现8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发展的超前性、工业的主导性、城区的特色性、资源的集约性、与上位规划的协调性进一步突出。
2.完善功能,优化硬环境。围绕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产业城市、以山水园林为特色的生态城市和以舒适宜居为特色的人本城市的总目标,每年实施一批城建重点工程,着力把铜山城区打造成为环境最优、功能齐全、活力最强的徐州南部综合性新城区。大力提升经济支撑功能,强化工业区功能规划,开工建设20平方公里工业新区,推进产业集聚、新型工业企业集群,建设现代工业区。大力提升商务支持功能,加快建设以北京路为主轴的各类功能商圈,南洋国际商城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中行、工行、江苏银行等金融单位设立分支机构,建设繁华商贸区。大力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大学与中小学名校一体化的一流教育基地,盐城十大美食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优势高地,建设科教聚集区。大力提升人居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标志性小区,改造提升老小区,搬迁城中村,强化管理,建设高尚住宅区。大力提升形象功能,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构建新型党群关系、政企关系、劳资关系,推进安全社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示范区。
3.高效运行,做优软环境。调整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集中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组建县行政服务中心、开发区项目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出台放权减负、集中审批、封闭运行、扎口收费等扶持政策。建立“零距离接触、零投诉服务、零障碍发展”的“三零”服务标准,创造优良的投资服务体系。开发区连续两年荣获“全省投资环境最佳开发区”称号,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去年开发区业务总收入突破4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7亿元,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民富、村美、风正”新农村,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先导区
围绕“打造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制定新农村建设五年实施规划、全面小康镇、村三年规划及年度推进计划,大力开展“五杯”竞赛活动,组织实施“百千万”帮建工程以及“四在乡村”党员带动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形成“产业支撑富民、环境提升文明、管理促进和谐、城乡一体推进”的铜山特色。
1.以产业支撑富民。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特色化经营的思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制定奶牛奶业、设施蔬菜、食用菌、优质林果和休闲观光等五大高效农业发展规划,实施设施农业重点工程,加快培育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基地,设施农业面积、奶牛存栏量、食用菌产量和无公害农产品数量4项全省第一,被授予“江苏省食品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和“中国蔬菜之乡”称号,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项工程”,中国航天育种基地落户铜山,太空蔬菜有机栽培技术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获国家专利。以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6家,全市4个国家级龙头企业中,铜山占据3席。坚持生产性、工资性、经营性和务工性收入“四轮驱动”,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88元,增长11.5%。
2.以环境提升文明。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全面完成799个农村居民点规划和299平方公里城乡统筹协调区内居民点规划,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按照整村搬迁、村庄合并、旧村改建、村庄整治和保护提升五种类型,开展“百村整治”活动,建成市级新农村示范村25个、环境整治达标示范村41个。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为主线,大力开展小康镇、村创建活动,建成1个全国绿色小康村和1个省级人居环境示范村。深入开展“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抓好重点镇区综合整顿、卫生保洁和村庄环境美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3.以管理促进和谐。紧紧围绕造就新型农民,突出抓好农民培训工程、文明村镇创建和管理制度建设,着力建设民主和谐新农村。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大力开展“支部加协会”等工作,盐城十大美食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大力推进村民自治,真正做到“村官”村民选、村事村民办。探索深化村务公开新途径,实施“阳光村务”,建立“村务超市”,实行村干部勤廉双述等,党群干群关系融洽。
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协调推进,兼顾各方利益,全力办好为民实事,增强改善民生的普惠性,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大力抓好城乡居民就业保障,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均达95%以上,全面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普及;在徐州地区率先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试点工作,已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再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加快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主要指标基本达到省标要求,普通高考本科等3个上线年全市第一,被评为“江苏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县”;大力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程,被评为全市唯一的省计生工作先进县;人民防空通过省级准军事化验收,荣获“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县”和省级“双拥模范县”称号;平安法治建设扎实推进,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成为全市唯一连续两年获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和首家“省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示范县”荣誉的县份。重点解决群众职工的增收问题,通过多轮驱动、多措并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9%和11.5%。切实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2009年为民办十大类56项实事工程全面完成年度任务,人民群众满意度更加提高。
按照十七大的新要求、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总揽全局,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培育富民强县竞争力,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路径,统筹城乡发展,奋力开辟以科学发展为特征、以全面改善民生为核心的全面小康之路,确保2010年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强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宜居县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