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子里的乡村振兴——走进祁阳市白水镇竹山
初夏,行走在祁剧最早科班诞生地祁阳市白水镇竹山村,画有祁剧脸谱的墙面,随处可见的祁剧人物雕塑……丰富的祁剧文化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竹山村位于祁阳市白水镇东部的白黄公路旁,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362户,1258人。作为全国文明村,白水镇竹山村始终发扬“崇尚文明、富民兴村、坚持不懈”的竹山精神,以发掘、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创建美丽乡村为重点,以打造乡村旅游为依托,形成了融乡村旅游、传统文化、孝南特产美丽乡村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穿上服装上台表演,脱下服装能下地插田。村里竹山祁剧文化艺术队,有22名队员。”村支书刘险江介绍,在竹山村,村民们深居山村,却有自己的腰鼓队、自己的礼堂、自己的“村歌”,还有自己的“村晚”。
近年来,竹山村充分发挥祁剧发源地优势,积极打造传统文化名村,投入资金1000万余元建成祁剧陈列馆、祁剧演艺厅、祁剧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创办了祁剧少儿培训中心,成立了永州祁剧文化研究会,开通了周末剧场,连续30余年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每年外地剧团来村交流演出30余次,整个竹山村家家都唱竹山村歌,人人都哼祁剧小调。
竹山村在祁剧的基础上,编排了一系列接地气、正能量的祁阳小调作品,如《新农村建设百花开》《十唱竹山新村》《竹山美食几多宝》等,用乡亲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节目送到乡村社区、田间地头。每年春节,竹山村村民都会自发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进行周末剧场祁剧演出;其他重要节假日还举办各种民俗活动。
不仅如此,竹山村还拥有自己的村歌——《竹山青青我的家》,歌曲优美,激昂向上,反映了勤劳智慧的竹山村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景,入选《中国村歌精选集》。
近年来,该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建成了融党务、村务、事务、商务、服务“五务合一”的党群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做到“马上办、就近办、一件事一次办”,在村帮办代办的事项达45项;利用“互联网+信访”优势,推行远程视频接访,群众不出村便可通过网络通道向政府反映问题、提出诉求,切实解决了群众的烦心事。同时,精准推行网格化管理,选聘14名网格员,负责信息收集上报、政策宣传讲解、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任务,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开拓了党群干群同心新局面,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务院反组织先进村”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并在2019年荣获祁阳县“工作村为主”红旗村称号。
“我们刚来就召开了党员大会,感觉村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大,村里的党员积极为村里的发展献言献策,我对竹山村的发展充满信心。”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祁阳邮政分公司机关党支部书记、竹山村乡村振兴帮扶队队长唐冬明告诉记者。
通过积极实施“一拆二改三种四清洁”行动,拆除空心房、孝南特产危房1.2万平方米,改水345户、改厕356户、安装路灯496盏、硬化道路8.9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1万米,种植树木10万余株,全村森林覆盖率高达82.7%。同时,该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先后开发建成白鹭湖、休闲垂钓中心、竹溪平湖水上乐园、腾龙阁等重点景区,成为湖南省旅游名村,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是“三年的变化抵得上三百年的变化”。
近年来,祁阳县白水镇竹山村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又充分利用祁剧发源地特色文化资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带动乡村旅游,助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竹山村,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农家大院特别引人注目,这是祁剧科班旧址。2012年,竹山村通过招商引资500万元修复了祁剧科班旧址,打造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让旧房变新房、山区变景区,建成了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
该村通过稳步实施“旅游+”战略,丰富乡村文旅内涵与外延,打造“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迅速建成,接待能力稳步提升,来村吃农家饭、干农家活、随农家俗,悄然成为当地时尚。该村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元。
与此同时,该村因地制宜,村干部牵头创办600亩优质稻产业化种植区,招商引资投入200万元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综合果蔬开发示范地,创办现代环保养鸡场,人均年收入增加700元。
如今的竹山与祁剧二者相依相伴,祁剧给竹山乡村振兴带来文化的内核与软实力,而竹山的振兴又给祁剧提供了传承与发展的沃土。2018年,竹山村实现了人均纯收入1.5万元,村集体纯收入8.9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2500万元。
“我们将依托独特的祁剧文化底蕴,持续加大文化事业投资力度,不断开发文旅融合的新产品,积极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为村民增收拓宽渠道,努力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发展、新局面。”谈起竹山村今后的发展,刘险江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