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美丽乡村新画卷
小五家西沟花园网红打卡地,如织游客品尝美味烧烤;黄龙壹号生态园内,五色花海芬芳诱人;堵河张湾区域画廊,河水碧波荡漾美景如画……
“十一”长假,行走在车都张湾郊野,乡村公路宽敞整洁,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一幅幅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张湾区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呈现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新气象。
“如今在家门口务工,挣钱顾家两不误。现在这么好的日子,以往想都不敢想。”日前,在张湾区方滩乡王家山村果园里,正在劳作的村民龚世荣感叹。
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王家山村,一批产业项目随之在村里落地。占地50亩的牡丹花种植基地、葡萄种植项目陆续在王家山村开建,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的龚世荣有果树种植经验,加上她勤劳肯干,被优先安排务工,一天能拿100元的工资。
“村里现在有这么多产业,不愁找不到工作,只要勤劳就一定能致富。”龚世荣除了在种植园务工,平时她还种葛根、酿白酒,一年下来收入可观。
在方滩乡,像龚世荣这样,通过产业致富的村民不计其数。张湾区将引进产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头等大事,外引内联,寻求乡贤,盘活乡土资源,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既发展乡镇经济振兴农业生产,又带动就业,带动城市消费向农村转移。”在柏林镇,知雨轩·庄园以绿色、生态为理念,以健康、环保为目标,倾力打造集餐饮、民宿、垂钓、劳动实践、智能中央厨房、美食博物馆、会议培训、食品加工、旅游观光等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生态高科技农业示范项目,创造城市消费新风尚,每天接待客人千余人。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张湾区依托城区工业优势,加强政企对接、村企对接、园区对接,搭建就业服务大平台,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户均1.2人稳定就业创业。推进农村扶贫车间建设,帮助农村中老年人口就近就地务工增收,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建立完善产业带贫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培育壮大农业农村市场主体,力推“租金+股金+薪金”利益联结模式,鼓励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同发展、共受益。全区已完成村级合作社股权改革试点村20余个,参与产业扶贫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带动贫困户2870户,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770元。依托资源、区位特色,张湾区探索多种扶贫模式,实现农业差异发展、示范带动、全域覆盖,盘活农村闲置、分散、低效的要素资源,激活农业要素与贫困人口的内生活力。
深秋晨曦,沿着十竹路来到张湾区西沟乡,山间空气清新,天空干净透明,长河湾、零夕图书馆、西沟花园、隆博园烧烤基地一路景点相连,一步一景,目不暇接。
西沟花园里的小五家网红打卡地,随处可见各类花草,不远处的平台是游客品茶眺望秋景的好地方。上午时分,游客逐渐多起来,三五成群,或做游戏,或坐在“绿色地毯”上,静静品味乡野间秋的味道。
西沟乡的融合发展之路,仅仅是张湾区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缩影。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来凤十大美食蓝天也是幸福。”张湾区以生态文明建设擦亮绿色发展底色,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而今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碧流涌动,风光旖旎。与此同时,张湾巧打生态牌,探索出“生态保护+城郊旅游+消费扶贫”新路子,通过“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农旅融合”促进乡村发展。
引进市场主体参与和政府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张湾区先后培植了黄龙生态旅游区、生态七彩西沟、方滩堵河画廊、汉江樱桃等张湾旅游扶贫特色路线,建成了以黄龙斤坪村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花果街办花果山和百龙潭,西沟乡相公村桑皮垭和荷塘月色,柏林镇白马山民俗文化村等一批特色产业示范村。天门特产通过深入开发生态资源,引导市民下乡旅游、下乡消费,激活农村经济。
张湾区统筹发挥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城郊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线,突出“一轴两翼”整体布局,按照培植旅游线路,坚持“城乡一体、农旅融合”发展思路和“一乡一业、一沟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布局,高标准建设产业示范村40余个,配套建设3000余亩农业采摘观光园,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直接带动贫困人口从中受益1000人以上。实现推进美丽乡村、城郊生态游憩带建设,促进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体验融合发展,把生态潜力转化为发展优势。
“以前,农闲时节,村民除了打牌几乎无其他活动,乱丢乱倒垃圾现象多,邻里纠纷多。现在,大伙空余时间跳舞、读报,神农架林特产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不但生活比以前充实了,精气神也越来越好!”而今谈起村里的变化,张湾区柏林镇秦家坪村的村民个个喜笑颜开。这源自秦家坪村积极出台的《村规民约》,从村风、民风到农业生产和土地管理,从林业资源保护到卫生习惯、户籍管理,涉及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规矩,村里的工作顺畅起来了,村民们的文明素养也更高了。
为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张湾区着力加强乡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室、留守儿童文化之家等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夯实公共文化阵地。同时,该区还通过广泛开展文明人、文明户、文明村评选以及“十星级党员”“十星级农户”表彰活动,引导村民自觉摒弃不良风气,形成孝老爱亲、向上向善的优良风气;,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引导村民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努力提升农村品位,塑造整洁、文明、有序的农村新形象。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既要让老百姓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用身边榜样激发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多措并举引导村民摒陋习、倡文明,提高精神文明素养。”张湾区委书记张涛说,全区将在乡村振兴战略统领下,致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尊严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宜居的家园,实现乡村共同富裕。
本报讯 特约记者赵尹报道:张湾区西沟乡长坪塘村位于城郊西南部,十竹公路穿村而过。近年来,该村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线,大力盘活资产资源、有效发展红色产业,致力建设“美丽城市后花园”。
深化党建引领。长坪塘村依托全省优秀员熊静义务扶贫事迹,盘活扶贫资产,建成张湾区支部书记学院,村干部当好“三员”即村集体发展指挥员、书记学院服务员、政治生活馆解说员,扶贫资产发挥良好的效益。截至目前,累计接收了12批次800余人的培训,实现收入80余万元。
发展红色旅游。长坪塘村利用千年古寨红岩寨、红门寺等文化资源,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做强水果经济。依托现代农业优势,以果为媒,建成5个产业园,产业面积达320余亩,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实现乡村振兴。为盘活村集体经济收入,成立合作社,149户贫困户全部入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就业、有收入。
目前,长坪塘村的农户房屋建设、环境综合治理、城郊游憩带节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市民近郊游的聚集地,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
本报讯特约记者赵尹报道:“住进新楼房,抬腿上公交,家门口打工挣钱,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近日,在张湾区西沟乡岳竹村,村民感慨道:如今公交通到家门口,乘车到十堰城区只需一个小时。
产业扶贫管长远。随着2017年十竹公路通车,岳竹村打开了致富大门。通过探索“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模式,依靠自然禀赋,引进市场主体,引导合作社流转土地100多亩,建成了石榴采摘园,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经营食用菌、中药材、反季节时令蔬菜,四年间实现收益254万元,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环境改造强根基。以宜居宜业为目标,岳竹村通过打基础、建制度促进乡风文明,增进民生福祉。定期召开党员群众会议、制定村规民约、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发美化优化农户庭院。
如今,岳竹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布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岳竹村村民过上了幸福新生活,成为张湾区易地扶贫搬迁样板村。
车都张湾,传承着筚路蓝缕的马灯精神,孕育了驰名中外的东风汽车。在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今天,张湾依然能找到答案。
张湾的乡村令人向往。城乡比肩,共融共进,在这里,城镇文明与乡间生活感受相似相通;村在景中,景比城美,在这里,处处皆美景,乐亦无穷;魅力乡土,美丽乡愁,在这里,乡土的滋养,让人们洗去疲惫与焦虑,找到了久违的安逸与自得。
田畴披锦绣,沃野奏欢歌。踏上时代奋进的征程,张湾的农村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闪耀的“张湾样本”指日可待!
让乡村成为有吸引力的地方。在张湾乡村振兴战略统领下,正致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宜居的家园,实现乡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