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奋进的达乡腾飞的达乡(图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右岸,东与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隔江相望,西与龙江县接壤,南与富拉尔基区相连,北与甘南县相毗邻。全区总面积2078平方公里。辖4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8个国有农场,其中达斡尔族乡镇2个。总人口17.1万人,其中达斡尔族人口1.2万人,是达、汉、满、回、朝鲜等多民族聚集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素有嫩江后花园之美誉。
全区现有耕地136万亩,以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嫩江、音河、阿伦河和二沟河等1江3河横贯全区,水源充沛。草原面积40万亩,森林面积27万亩,国家著名景区明月岛和哈拉海湿地坐落于境内。
梅里斯,为达斡尔语“米斯勒”的音转,意为“冰”。清初,达斡尔族人从黑龙江上游来嫩江沿岸定居。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后,隶属齐齐哈尔副都统管辖。清末民初,始属龙江府,后隶龙江县。1954年10月,划归齐齐哈尔市管辖,同时设立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和达呼店、密山美食虎尔虎拉等农村区。1956年11月2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卧牛吐、榆树屯、达呼店、虎尔虎拉等4个农村区合并,设立梅里斯达斡尔族区。1958年12月,全市实现“人民公社化”,改为华丰人民公社,1961年8月改为郊区。1988年7月11日,国务院批准,将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改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百年的历史,百年的拼搏,百年的丰碑。在伟大的中国的领导下,梅里斯人民从包产到户开始逐渐摆脱了落后贫穷,走上了富足,血泪和汗水换来了丰收和希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恢复民族区二十年来,梅里斯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委、区政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新型工业园区、生态文化名城、绿色食品基地、民族旅游之乡”为目标,围绕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梅里斯“两大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三大战略,着力建设“一个工业园区、三条产业带、五大工业体系、六条产业链”,注重民计民生、优化环境、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了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4亿元,同比增长0.3%。固定资产投资2.67亿元,同比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亿元,同比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0元,同比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4256元,同比增长9.2%。
让梅里斯享誉全国的,是绿色食品产业。从三十年前起步,从二十年前提升,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走出了一条绿色强区之路。
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销售,配套化建设,精心打造出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绘绿牌”、“老囤牌”等绿色食品品牌在大江南北叫响。以“洋葱、西甜瓜、胡萝卜、大白菜”等为代表的等绿色食品享誉国内外。针对绿色消费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时尚,区政府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来抓。2008年全区绿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了72万亩,其中绿色玉米51万亩、蔬菜9.7万亩、杂粮杂豆3.3万亩、大豆1万亩、小麦1万亩、水稻3万亩,饲料3万亩。全区以绿色玉米和绿色蔬菜为代表的绿色产品群已经形成。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区已有一批以绿色、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一批企业相继上马。以疏菜保鲜为主的山鹰、绿农等两家公司又在梅里斯落户,同时,以洋葱深加工为主的天河.万合两家公司也相继上马,其中天河公司已经投产。以大八旗洋葱协会和巨宝山农副产品销售公司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发展到了30多个,各类农副产品销售货栈已遍布全区。梅里斯人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把目光放得更远,正着力塑造绿色基地、绿色环境、绿色群体、绿色品牌、绿色产业、绿色空间、绿色包装、绿色统一功能、绿色诚信十个形象,全力创造着绿色经济名城。
三十年来,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在工业立区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靠资源起步,靠科技腾飞。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委、区政府远见卓识,举全区之力,高举工业立区的大旗,加速向区域龙头迈进。
城乡大上工业,创造洼地效应,区级四个班子领导齐上阵,重拳出击,跑项目、招客商、引资金、建小区,把全区的集中力统一到了“第一要务”上来。有投入就有回报,二十年来,伊利乳业落户梅里斯、地方企业齐梅公司成为龙头企业,山鹰等一批深加工企业落户梅里斯,不但为梅里斯带来了生机,也形成了梅里斯集生产、加工、出口为一体的主体发展框架的初步形成。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构建“食品加工、医药、建材、畜产品深加工、饲料加工”五大工业体系为核心,重点壮大畜牧、绿色特色和民族旅游三大产业。依托农畜产品资源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乳制品、肉类、蔬菜、粮豆产品加工业,依托民族旅游规划项目开展招商,拉动民族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了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加大对伊利、齐梅、达英、双源、龙源、光大、达族风情园等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大对山鹰、伊圣清真屠宰厂、誉达粮油等在建和待建企业的服务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好资金、土地等问题,确保企业尽快达产达效。重点抓好双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上海鸿本实业等重点建设项目,支持齐梅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市,尽快形成一批发展速度快、质量效益好、拉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群。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要增长25%。重点推进共和工业园区和奈门沁经济技术园区开发建设,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强化税收、银行信贷、市场融资等多种形式,破解资金制约瓶颈,重点完成园区内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充分发挥园区集聚作用,抓好政策的完善、落实和对外宣传,鼓励支持引荐项目到园区集聚发展,壮大园区规模。2008年,争取新增10户企业落户经济园区。
进一步整合资源、塑造品牌,加快推动旅游、商贸、房地产、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促进消费、增加收入为主的新兴产业结构。加快民族旅游产业发展,以哈拉新村民族旅游为龙头,抓好现有景点的深度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做好鲜明民俗园、卧牛吐万发生态园和音钦度假村等项目包装,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渠道与运营机制,为民族旅游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逐渐形成了哈拉新村为龙头,其它旅游景点为支撑,以民俗旅游和生态旅游为方向的特色鲜明的民族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恢复民族区二十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黑龙江省民族乡条例》、《黑龙江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黑龙江省民族教育条例》、《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条例》相继出台,虽然在体制上还大大制约了民族区的发展,但是,民族区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印证着在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心与厚爱。各项惠民政策牵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快速发展,少数民族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党同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加密切。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民族区恢复二十年的时间里,梅里斯社会各项事业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普遍提高。全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怀期望地建设着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