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建成全国最大绿色食品基地农民日进六百万
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带活一片产业,富裕一方农民。双城市委书记李学良说:“双城市农村6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农民65%的收入来自农业产业化,财政收入的65%来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税收。”
300万亩耕地,年生产30多亿斤粮食。这本是双城仅有的资源,绥芬河特产“植根于种、拓展于养、深化于加”也因此成为双城持之以恒的经济发展模式。1990年引进的雀巢公司,使双城奶牛存栏数由两万头增加到目前的20万头,全市近1/3的农户从事奶牛养殖。名列全国第二的新胜蛋禽批发大市场,日销售鲜鸡蛋800多吨,带动全市蛋鸡饲养量超过3000万只。仅奶牛和蛋鸡两个养殖项目,就转化了双城粮食总产量的70%。畜牧业过腹增值,使双城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09元,占全部收入的65%。畜产品加工增值,使双城财政收入连年增长,去年达到6亿多元,仅双城雀巢公司就纳税3.3亿元。
20多年前,双城市生猪存栏就达到了百万头,却一直没有形成产业化。生猪产业化终于在今年初现曙光,大众雨润在双城投资建厂,年屠宰量达150万头;同时引进的清线万头及百万只肉鸡。两个项目的建成将使双城形成“牛鸡猪”完整的产业化链条。
双城农民坐地日进600万元,三个65%来自农业产业化。这些数字是实实在在的,是鼓舞人心的。双城除了300万亩耕地,没有其他资源,原来只能走一条粮食生产的“独木桥”;迈上农业产业化这条路后,他们就走上了一条阳关大道。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种”、“养”若不与“加”联姻,想走出“原字号”怪圈是不可能的。
双城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粮食。即将投入生产的“菊花味精”,年加工玉米23万吨,相当于双城市玉米总产量的1/4;即将落户的4万吨酒精项目,同样需要数亿公斤玉米。双城市市长裴君说,双城必须用3至5年时间,绥芬河特产使粮食总产提高5亿公斤,达到20亿公斤,才能保证全市畜牧业生产及粮食加工企业的需求。
从全省的南大门兰棱镇到毗邻哈市的新兴乡,一批巍峨壮观的厂房拔地而起。这些引进的企业都拥有“全国500强企业”、“全国名牌产品”或“全国驰名商标”。这批企业的引进,每年将生产10万吨氨基酸、10万吨调味品、10万吨肉制品、6万吨白酒、5万吨蛋白粉、4万吨乳制品和23万吨饮品,使双城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