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美食●名菜篇
肉燕是自南宋以来浦城著名的传统名菜,有燕球(又名龙须燕)、燕扁食两种。用燕丝或燕皮包以肉馅煮熟,其味细而不腻,柔而脆嫩,鲜美滑爽,宛如燕窝,是浦城民间宴席不可缺少的第一道菜,石狮特产谓之“头碗燕丸”。
肉燕这道菜,先必须加工燕皮,传统制法,料精工细。主料是猪后腿鲜肉,辅料为本地优质的地瓜粉(古时用山粉)。加工肉燕,要清晨即进行操作。把刚宰杀的猪后腿上富有弹性和粘性的精肉取下,剔去肥膘和筋膜,将精肉放在木砧上用硬木圆锤捶打。在初捶百余下时,须添入小撮糯米饭或麻糍,以增强韧性。如肉色偏红,须加少许碱液,起褪色作用。再捶打二百余下,将成糊状的肉泥放在垫有一层筛过细粉的案板中上,与薯粉合成硬坯,用细长圆木棍(称燕棍)反复碾压成薄片,其薄如纸,然后折叠裁切。切成丝状称为“燕丝”,切成片状(如豆腐块大小)称为“燕皮”。2015年,“浦城肉燕制作技艺”被列入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典故】肉燕的来历源自一个故事。相传宋绍定六年(1233年),南宋浦城人真德秀,回浦城扫墓时设宴。随行厨师林阿荣,福州人,吩咐副手徐小春(浦城富岭东湖人),捣鱼肉为丸。徐误听为捣肉为丸,就取精猪肉捣成肉酱和生粉作丸。肉酱为丸硬,不能吞食。林无奈,姑且压平,薄如面皮,切片肏熟,色质晶莹皎亮,食如燕窝,众客赞不绝口。厨师林阿荣回到福州后,用青粉多次试制不成,函询徐小春,小春为林寄去浦城山粉后方成。此后,浦城、福州两地相传仿制。现今福州、闽清生产的燕皮挂牌“浦城上白燕皮”或“清水肉燕皮”,省外生产的则称“福建燕皮”。
豆腐丸是浦城乃至闽北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其制作精细,形似橄榄,色白如雪,质地嫩滑,味道鲜美,食之一匙一粒,连汤进品,压舌即化,有嚼有吞,醇香甜涌。这一小吃,过去只在街上的天灯下和小摊点有卖,后因风味独特扩展到酒店餐馆,成为浦城招待贵宾的一道名菜。2012年,“浦城豆腐丸制作技艺”被列入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典故】浦城豆腐丸的来历,约在100多年前清末期间,有位姓徐的员外家中请大舅吃饭,因员外的大舅喜吃豆腐块包肉。一大早徐员外特意交代家厨上街买菜时,别忘买猪肉和豆腐。可是,家厨在回家的路上被马车相碰,不小心把篮子的菜掉在地上,当家厨捡起篮子时发现豆腐已被打烂成团。这回怎么办?家厨边走边想,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回去试做,将打烂的豆腐捣成糊状,裹上瘦肉粒,用生粉滚成丸子投入锅中煮,加上调料,连汤舀起放入碗中。徐员外一家和他大舅吃了,赞不绝口。后来无论是厨子还是百姓家中制作豆腐丸都在不断创新,加上适量酱油、辣酱、葱花成为席中的一道汤菜。再后来,又感到豆腐丸因生粉滑而不脆,试用面粉滚丸使之内滑外脆,口感更不错,便成了美味的小吃。久而久之,后辈厨人又认为豆腐丸主要是与汤同食有味,便从汤上做文章,设想用猪蹄、猪骨、目鱼干等配料经文火熬成高汤,使豆腐丸成了人吃人爱的独特风味小吃。从此豆腐丸小吃在民间流传下来。
浦城豆腐丸,起初在民间家中制作。后于民国初年,有人利用夜晚挑担到街头经营。民国25年(1936年),平民生活好转,小吃开始增多,尤其是家住深水井的陈紫拱年轻火旺,在街市中心区的天灯下开设水粉和豆腐丸店。由于传统制作,味道鲜美,食客络绎不绝,全家人从早上忙到深夜,生意十分兴旺。至建立新中国后的1956年,陈紫拱积极参于公私合营,进入县饮食服务公司工作。改革开放后,市场放开经营,陈紫拱的女儿陈秀珠,陈秀妹即在安华酒店继承传统豆腐丸工艺,众客食后无不称赞。如今,浦城各酒店,餐馆和饮食店均会相仿制作,凡到浦城的客人,都想要尝一碗豆腐丸。
【典故】黄鳅熬芋头这锅菜,来自一个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深秋的一天,南乡有家孩子在家门外玩时,看到黄鳅在泥土中钻来钻去很好奇,便爬下田去抓。这些黄鳅滑溜揪的难以上手,抓了很久才抓到10来条。回家后,母亲见状便问为何全身都是泥巴。孩子对母亲说:“我抓黄鳅时,它到处串,弄我一身都是泥”。母亲在做晚饭时,感到没什么菜吃,看到孩子抓来玩的黄鳅,试想把它煮熟当菜配饭吃。便将盆里养的黄鳅用篮子冲洗干净后,加清水倒砂锅里煮。没等多久,黄鳅的鲜味和香味扑鼻,便加上食盐、辣椒酱、猪油调味,入口感到味道不错。孩子他妈又想,感到这点黄鳅煮起来不够大家吃,见家里芋子很多,就把芋子焯烂去皮后切开放入锅中与黄鳅掺在一起煮,竟想不到味道更加鲜美。吃饭时,孩子他爸先舀了些汤喝,感到这汤比黄鳅、芋子更有味,便把汤舀在饭碗里,这饭不需怎么嚼就滑下肚里,一碗饭很快就吃完。孩子看到父亲吃的非常香便问:“爸怎么不吃黄鳅和芋头,只喝汤呢?”父亲没有回答,继续装饭拌汤吃,一连吃了好几碗。由于晚饭吃太饱,上床睡觉时翻来复去难以入眠,便这头爬那头。母亲见状问他何因,他说:“今晚吃太饱啦,那锅黄鳅熬芋头的汤太好吃了,孩子问我都舍不得告诉他。”此后,就有“黄鳅熬芋头,爷囝不肯教,晚上吃太饱,这头爬那头。”的佳话流传至今。
过去,这道菜只是泥鳅和芋子这两种料,后面又有人创造把没味的豆腐也加进去,再渗上各种味极的调味,使之美味。这锅菜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文火,使泥鳅的鲜味渗入没有味的芋子和豆腐之中,同时又把辣味、蒜味、酱味、酒味和桂叶特有的香味渗入泥鳅内,各味相互渗入,五味调和。外地人尝过后称为“浦城的佛跳墙”。
【典故】九牧蛋糟距今有200多年历史。相传清高宗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时,带着和珅与纪晓岚,在夜幕之时到了浦城九牧。当时,由于山高路陡,乾隆一行已是疲身饥饿,便找个农家歇下。刚落脚纪晓岚立刻向农妇要求做点吃的。农妇一时想不出拿什么好吃的,便把家中的鸡蛋拿出来蒸一碗蛋糟(当时纪晓岚看到这农妇拿出5个鸡蛋敲破把蛋液倒在碗中,加点食盐和豆腐乳汤,渗水搅匀,放在锅中蒸熟)。当农妇把蛋糟端上给乾隆皇帝吃时,乾隆感觉到味道可口,连道很好吃,便问农妇这是什么。农妇答是“蛋蛋糟”,乾隆听不懂,纪晓岚感到这话不对劲,便机灵一动忙改口说是“热冻”。后来,乾隆皇帝回宫时叫御厨做“热冻”,宫里的御厨将鱼、肉熬汤做成冻给皇帝吃,乾隆皇帝很不满意,说要吃的是热冻,不是冷冻。御厨又将冻加热变成汤,成不了冻,受到皇帝责问。大内总管请问了当时与皇上一起下江南的纪晓岚后,才做出乾隆皇帝想吃的“热冻”。从此,“九牧蛋糟”的故事传入民间。
【点评】蛋皮燕丸由肉燕丸转变加工而成。旧时,山区路远,交通不便,难以买到鲜肉燕。后来,有人设想用鸡蛋液和山粉水(后人改为地瓜粉)混合搅匀,舀入热锅中摊熟成薄皮,切成丝条代替肉燕丝包以肉馅为丸,故称为“蛋皮燕丸”,其皮嫩滑,肉馅鲜糯,成为待客和家宴中的一道好菜,久而久之便在民间传开。但这菜只能用笼蒸食,不能下锅煮食,锅中沸水会把蛋皮烫烂,肉馅煮散。
【点评】枫溪稻花鱼这锅菜,肉质鲜嫩,汤汁香辣,配料中的芋子和青豆子均显别有风味。这菜的主料来自浦城县西部边境的枫溪乡。此地海拔高,气温低,水塘养鱼太冷,池里的鱼难以长大,村民利用当地特殊的气候条件,结合科学养殖技术,在每年春季插秧后在稻田里投放鱼苗,待秋后水稻收割时一并收获稻萍鱼。稻田养鱼,水面较浅,水温适宜,石狮特产水稻生长过程中会不断给稻田中产生微生物和稻萍,鱼儿靠吃这些自然生物长大。枫溪云雾缭绕,泉水叮咚,灌溉农田的水是来自大山深处的山泉水,甘甜而清澈。较长的生长周期加上优质的养殖环境,这使稻萍鱼除却了鱼腥味,令其鱼肉特别鲜美,营养十分丰富。
端上餐桌的稻萍鱼有鲜鱼锅和鱼干两种,鱼锅用鲜活的鱼经处理后加入毛芋、黄豆等蔬菜经大厨秘制加工后上桌。为便于长久保存,鱼干的制作则要繁琐工序,需要先将鱼入锅,加入南瓜、黄豆、毛芋、苦菜干、笋干等各类食材烹煮数小时,之后再将鱼取出,放入炭火上并加入调料烘干制成鱼干,这样制作出来的鱼干可以立即食用,也可配以五花肉等食材烹制成为餐桌上难得的美食。稻田为鱼提供生长的良好环境,而鱼粪也是天然的有机肥料,可以促进水稻增产,二者相辅相成,不得不让人感叹山区劳动人民的智慧。
4.将“商户单号”填入下方输入框,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
4.将“商家订单号”填入下方输入框,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