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八公山豆腐产业 从小菜一碟到特色大宴
八公山豆腐产业成为安徽淮南市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我们要用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个金字招牌,把淮南豆制品产业做得更大、品牌叫得更响!”安徽省淮南市碗碗香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完颜永安的目标如此坚定。
自从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至今,八公山豆腐已历经2000多年的悠悠岁月。抹去历史的尘封,八公山豆腐历经传承、发展、壮大,实现了从单个产品到特色产业的华丽蜕变。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八公山豆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使之成为淮南市第1个受保护的产品。
“吃大肉,吃大鱼,不如祁集千张皮;哪一朝,哪一代,祁集豆腐都不赖。”这是“中国第一豆腐文化村”祁集村的豆腐歌谣。淮南市潘集区充分运用大豆种植、豆制品加工的悠久历史,发挥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壮大豆制品产业发展。目前全区豆制品加工户3000多户,年产值达10亿多元。
如今,淮南的豆制品生产已发展出豆腐、豆饼、腐皮、粉皮、千张、素鸡、豆渣饼干、休闲豆干等200多个品种。淮南豆腐菜也发展成为徽菜的五大流派之一,成为徽菜的重要组成部分。碗碗香豆业有限公司、八公山豆制品厂、兴兴豆业3家企业跻身全国豆制品行业50强行列。
淮南豆腐之所以优于其他豆腐,优质的沿淮大豆原料是关键。近年来,该市在沿淮优势地区规划建设了近1.5万公顷无公害大豆生产基地,引进适应的高蛋白优良大豆品种,按《无公害大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为豆制品加工提供充足优良的原料。
2005年,《腐皮》、《豆腐干》、《腐乳》3个淮南地方标准的发布,结束了2000年来豆腐制作无标准的历史,肥西十大美食在豆腐制作加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06年出台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水豆腐生产技术规范》淮南地方标准;2007年,安徽省质监局发布了八公山豆腐、水豆腐与腐皮、豆腐干、腐乳、千张5个省级地方标准。2008年发布《八公山豆腐安徽省地方标准》。据了解,豆制品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不仅为淮南市八公山豆腐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下基础,而且在理化、卫生等指标上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在此过程中,质监部门的监管和帮扶成为淮南市豆制品产业的发展壮大的助推器。淮南市质监局制定并下发了《豆制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实施方案》和《豆制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的实施方案》。同时健全了监测、预警和报告制度,建立完善了安全信息体系、监管体系、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确保了在豆制品安全突发事件中能有效、快速地进行处置。按照豆制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的要求,加强豆制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工作,采取重点监管和一般监管相结合、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重点,加大对豆制品生产单位的现场巡查、回访、监督抽查力度,特别是加强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的监管,帮助豆制品生产单位完善生产过程控制及原材料把关、产品检验记录。建立起豆制品生产企业档案17份,小作坊档案65份。从食品生产单位的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代码等方面完善档案,及时掌握准豆制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的确切数量、产品类别。通过召开产品分析会、企业主座谈会、企业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汇报会等专题会议,积极宣传贯彻食品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等知识,进一步增强豆制品生产企业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我们不断强化豆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督促豆制品生产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面履行监管职能,有效保障了豆制品质量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淮南市质监局局长梁广贤表示。
一直以来,淮南市政府把豆制品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淮南特色经济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豆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走“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市场外向化、品牌统一化、产销一体化”的路子,不断推进豆制品产业做大做强。
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其健康发展,淮南市专门规划了一批豆制品加工园区和物流园区,使原有的传统作坊、小规模加工厂及扩张的龙头企业,逐步有序地实现退城进园、离乡进园。中国(淮南)豆制品商贸物流园项目,一期将建设豆制品商贸文化一条街,包括楚汉文化展示馆、八公山豆腐展列馆、豆腐制作体验馆、文化广场、商铺、物流仓库等;二期主要建设豆制品生产资料及配套产业商贸物流园区和豆制品电子交易平台、第三方物流体系;三期主要建设农副产品商贸物流园区,打造安徽省农副产品交易区域中心。
据了解,淮南市豆制品产业科技水平、规模标准化水平、质量效益水平集约和作坊规范化水平将得到更大的提升。预计到2015年淮南市豆制品产业年销收入将达到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