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齐鲁②青州百年糕点老店:不会做人就不会
齐鲁网7月18日讯(记者 张伟 孙长征)在潍坊,提起青州隆盛糕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前来排队购买糕点的市民和游客一大早便排起长长的队伍。而逢年过节的时候,前来排队购买糕点的人还要多。
齐鲁大地历史厚重,内涵丰富,在不同地域间有着风格迥异、丰富多样的手工技艺、生活传统、民间习俗、宗教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丰富。习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为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探索非遗传承保护,齐鲁网特别推出弘扬非遗文化融媒体影像纪实报道《传承齐鲁》,生动讲述散落在齐鲁大地的非遗故事。
今天,齐鲁网记者将带您一起走进青州隆盛糕点房,和您一同品尝历经百年的清真糕点美味。
隆盛糕点是青州地方特色美食之一,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如今的百年老店隆盛号由脱氏三兄弟掌管,脱安利是家中的老大,今年54岁,也是隆盛糕点的代表性传承人。齐鲁网记者 孙长征摄 张伟文
如今的隆盛糕点历经百余年,已经成为青州甚至潍坊当地的特色美食,不光当地人喜欢吃,甚至有游客专程到青州品尝。齐鲁网记者 孙长征摄 张伟文
青州是古时九州之一,历史悠久。隆盛糕点作为青州的特色美食之一,历经百年历史,也是青州民俗文化代表之一。齐鲁网记者 孙长征摄 张伟文
“糕点好吃不好吃,技术一方面,原来材料更是一方面。”隆盛号糕点在原材料的选择上,严格把关,脱安利告诉记者,只有选择上好的原材料,才能保证糕点的口味。齐鲁网记者 孙长征摄 张伟文
隆盛号历经一百多年的历史,糕点制作技艺也传承了爷爷、父亲和脱安利三代人。齐鲁网记者孙长征摄 张伟文
每至逢年过节时期,前来购买糕点的顾客一大早便排起长长的队伍。隆盛糕点每天制作的糕点数量一定,卖完只能等到第二天才能买到。齐鲁网记者 孙长征摄 张伟文
为了顾客都能买上隆盛糕点,“我们规定每人一次限购20斤,多了不卖。”所以,隆盛号没有超过24小时的糕点。齐鲁网记者 孙长征摄 张伟文
隆盛糕点之所以如此受顾客欢迎,得益于在原材料上严格把关。齐鲁网记者 孙长征摄 张伟文
齐鲁网7月18日讯(记者 张伟 孙长征)在潍坊,提起青州隆盛糕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前来排队购买糕点的市民和游客一大早便排起长长的队伍。而逢年过节的时候,前来排队购买糕点的人还要多。
青州隆盛糕点之所以如此受人欢迎,得益于它百年传承下来的制作技艺和百年老店背后的家族精神。如今的百年老店隆盛号由脱氏三兄弟掌管,脱安利是家中的老大,今年54岁,也是隆盛糕点的代表性传承人。
“隆盛糕点做了上百年,无论是本地的居民,还是到青州古城游玩的游客,都喜欢吃,而且百吃不厌。”说起自家糕点这么受欢迎,脱安利满是自豪。在脱安利看来,隆盛糕点之所以让人百吃不厌,首先是家族传承下来的做人精神,其次才是制作工艺。
青州是古时九州之一,历史悠久。隆盛糕点作为青州的特色美食之一,历经百年历史,也是青州民俗文化代表之一。相传,范仲淹、欧阳修等文人名士曾在此为官施政。1499年,明宪宗第七子衡王落户青州,当时衡王府盛极一时,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前来拜访。而当年王府里招待这些文人墨客的美味点心,让人百吃不腻。
到了清朝,衡王府被抄家,在王府里制作糕点的师傅流入民间,隐姓埋名,当年让无数文人墨客垂涎欲滴的糕点也从此消失。直到清朝道光年间,脱仕元开设糕点房隆盛号,专门制作糕点,当年衡王府里的点心制作工艺因此得以重见天日。
“爷爷告诉我,那时我们脱家住着一座三进的院子,与东城墙只有一巷之隔,临街的三间门头店就是隆盛糕点铺,点心作坊就在南面院子里。”脱安利回忆,每天清晨,糕点房的伙计们将门头房前的门板一块块卸下来,开门营业。
如今,隆盛号历经一百多年的历史,糕点制作技艺也传承了爷爷、父亲和脱安利三代人。
隆盛糕点卖得糕点中,当属蜜三刀为一绝。“芝麻淘洗干净,放在砂石基座里,用砂石杵子捣碎去皮,然后放进砂锅慢火炒熟,芝麻香味也就出来了。然后用簸箕抖掉芝麻皮,这种方法可以让芝麻的香味达到极致。”脱安利介绍。
隆盛糕点如此美味,除了技术因素,再就是原材料。“糕点好吃不好吃,技术一方面,原来材料更是一方面。”隆盛号糕点在原材料的选择上,严格把关,脱安利告诉记者,只有选择上好的原材料,才能保证糕点的口味。
蜜三刀的制作,是脱安利的拿手好活。面粉里拌上油和饴糖,用力揉搓,直到和好的面达到半厘米厚,然后刷上一层水,撒上芝麻,切成长方形小块,放进油锅里炸至金黄,再把面块夹起放进滚烫的糖浆。“糖浆不能太稠,更不能太稀。”脱安利说,面块遇到热糖浆,会将糖浆吸进去,这是制作蜜三刀的关键步骤。脱安利制作的蜜三刀,外表光亮不沾手,一口咬下去,里面的糖浆溢出,又酥又甜。
隆盛糕点能够走到今天,爷爷功不可没。“愿意干就脚踏实地的干下去,不愿意干就别干。”这是爷爷过去常对脱安利说的话,对脱安利来说,爷爷过去跟他讲的话,不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财富。
1949年刚建国的时候,隆盛在青州是有名的字号,除了经营糕点,还经营着酱园,卖干海货和茶叶。“后来国家搞公私合营,爷爷狠心关掉了店面。”脱安利回忆,爷爷之所以选择关掉店面,就是为保住隆盛招牌。
如果公私合营,势必会扩大生产规模,“糕点的品质和口味就无法保证。”脱安利说。
隆盛号这一关就是三十年。1979年,时任益都(今青州)县委书记的隋华堂来到家里找到爷爷,跟我爷爷说“国家政策恢复传统名吃,你们家的这个手艺不能丢。”当年,脱安利的爷爷67岁,毅然重操旧业做起糕点,隆盛号重新开张。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没过几年,原来的隆盛糕点门面和糕点房都因年久失修,无法再用来制作糕点。1985年,工商银行无息贷款给隆盛号5000元,隆盛号得以翻修。1997年,隆盛号的名声越来越响,糕点供不应求,隆盛糕点房再次得到扩建。
1993年,脱安利从国企辞职,回来接管隆盛号。爷爷常说,“像做点心这种行当,精明人不做,不精明的人做不了。”愿意做就脚踏实地的去做,不愿意做干脆就别做。直到今天,脱安利依然记得爷爷跟他说过的话,“无论什么时候,做生意都要诚信经营,足斤足称,子孙才能兴旺。”这些年来,脱氏三兄弟一直秉承着爷爷的教诲。
隆盛糕点作为一种清真特色食品,在青州家喻户晓,尤其是在回族居民当中,谁家娶亲生子有喜事,都会提前购买一些隆盛的糕点作为招待宾客的美食。“在青州,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出差办事,都会买些糕点带着。”金萍今年30岁,是个地地道道的青州人,从小就吃着隆盛号的糕点长大。
如今在青州,隆盛糕点一共有两家门店,只有在这里才能买到真正的隆盛糕点。逢年过节山亭美食,购买糕点的市民和游客把店铺围得水泄不通,排起长长的队伍,甚至有时四五点钟就得前来排队。
“每到过年的时候,我都不敢开机,找我私下买糕点的人一个接一个电话,都是希望我能提前给留出来。”脱安利告诉记者,隆盛号每天的产量一定,卖完了就没了,想吃就得等到第二天买。逢年过节的时候,脱安利不敢开机,因为产量少,很多顾客买不上,只好打电话提前预订,但这也无济于事。
为了顾客都能买上隆盛糕点,“我们规定每人一次限购20斤,多了不卖。”所以,隆盛号没有超过24小时的糕点。
在脱安利心里,隆盛糕点经营,无论何时都要把品牌经营和诚信经营放在首位。前几年,有企业想找隆盛合作,免费提供厂房和原料,但脱氏兄弟毅然拒绝。“隔行如隔山,传统的东西不是一步就发展起来的,步子要扎实,不能发展太快。”面对更多利益的诱惑,脱氏兄弟依然坚守爷爷的祖训,“一步一步,踏踏实实把中国传统糕点做下去。”
最近几年,隆盛糕点越做越大,名声越来越响,制作技艺的传承却遇到问题山亭美食。目前,脱氏家族里,长辈中只有脱氏三兄弟会做糕点,晚辈中没有一个会做隆盛糕点。“现在,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从小培养孩子们对隆盛号重要性的认识。”脱安利说,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在读书,两个兄弟家的孩子也没有会做糕点的,这是他最大的遗憾。
与糕点的制作工艺相比,家族传承下来的精神更重要。“对于我们家族来说,糕点制作技艺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祖辈传下来的做人的道理。不会做人,也就不会做糕点。”脱安利说。曹十大美食牡丹十大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