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林业特产多品牌产品少——特色资源优势
“丹东林业特产多,但深加工、附加值高、形成品牌的特色林产品少。”9月2日,网友“如虎添翼”在丹东发布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丹东什么多什么少 引发市民网友热议》一文下方的留言,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
山水美景一直是丹东亮眼的名片,本地市民、来丹游客无不感叹这座城市山水资源之丰富。“丹东的森林旅游景点多,天华山、天桥沟、花脖山、天罡山、凤凰山、黄椅山……逛不完、去不够,林业特产也很丰富。”提到丹东林业“家底”,网友“瑞玉”如数家珍。
丹东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5.9%,被誉为“支撑辽东半岛的一把天然绿伞”。丹东现有林业用地面积位列全省第一,野生植物种类多、分布广,境内已发现植物1841种。
如此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发展林业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板栗、红松果材林、林下中药材、林木种苗花卉、林蛙等种养殖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全市林业特色产业基地面积500余万亩。近年来,伴随新兴产业潜力的释放,玉竹、软枣猕猴桃、榛子、山核桃种植等产业也表现出良好的市场成长性。去年,丹东林业总产值实现133亿元。
来丹东之前,游客周笑辰听说板栗、人参、红松果仁都是丹东的特产,但她却发现市面上很少能见到,丹东自有品牌的林产品更是少之又少。市民武女士给记者留言说,朋友帮她从吉林带回来的当地特产玉竹茶,原料玉竹竟产自丹东。此外,坚果等食品的原料有的也产自丹东。“本地林产品在外地被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商品,丹东的好特产就甘愿为他人做‘嫁衣’?”武女士对比表示不解。
众所周知,板栗是丹东传统特产之一,丹东板栗总产量占辽宁省的95%。早在2006年,丹东板栗便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丹东板栗产品之所以少,主要原因是本地精深加工企业少,板栗多以原料形式销售到外地。”做了一辈子林业工作的林业高级工程师姜廷玉说,丹东板栗被大量销往山东、湖北等地。从技术层面看,丹东板栗在良种引进、病虫害防治方面做得也远远不够。
“丹东现有的林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带动作用不明显。”9月10日,市林业局产业办工作人员介绍,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缺乏有效连接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林业产业链的协调机制,市场流通尚未形成健全的网络体系,因此行业企业呈现各自为战的局面。这些都是制约我市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症结。
“丹东榛子、红松果仁缺少特色产品。提到这些干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吉林”“丹东对特色林产品的宣传太少了”“现有的林产品质量、档次不高,知名度低、竞争力弱”……许多市民和网友留言说,丹东特色林产品特色不明显,期待新兴产业能有所突破。 (下转2版)
“丹东板栗、蚕蛹、山参等,都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丹东软枣也要打造品牌样本,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辽宁省软枣猕猴桃协会会长孙宗慧说,丹东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预计到2020年,我市软枣猕猴桃种植面积可达10万亩,年产量可达10万吨以上,鲜果产值可达30亿元以上。“我们的产业整合壮大力度不够,在新品种优化和选育上也得下功夫。”孙宗慧表示,协会将通过申请有机认证、树立品牌、参加产品推介会等方式,强化宣传,扩大丹东软枣猕猴桃的知名度和市场的占有率。
丹东药材也很出名,玉竹、人参等林下产业种植面积大、种植农户多,可收购和深加工企业少。姜廷玉分析认为,丹东林产品特色不鲜明,原因之一是我市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还不够、对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大。而产业规模小、大规模的林业产业基地少、产品综合利用率低、经营者的意识落后、产业后续配套深加工的硬件不匹配、后端销售环节薄弱等问题,都是造成目前困局的因素。
近日,我市首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丹东龙富源红豆杉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目前,我市的专业合作社规模普遍小,缺少在市场上立足的实力,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则使红豆杉苗木种植产业形成了合力,使种植户抱团发展。”9月7日,联合社总经理杨宝辉介绍,过去,碍于红豆杉种植产业缺乏规范的产销机制,一些种植户的不规范竞争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这是大部分林业产业合作社正面临的瓶颈问题。
成立合作社、联合社,产业就将稳健发展,万无一失了吗?姜廷玉表示,现实中存在一些合作社引领、带动作用不够,因运作模式不成熟、合作社领导管理不同步,导致合作社有名无实或注销淘汰等问题。“不合格的合作社并没有对林农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多位受访的专业人士表示,我市林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的联合社少,林业的真正潜力和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林业经济仍然停滞在资源型、粗放型的发展阶段,沙河口美食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程度不够,因此提升林农组织化程度、加强合作社及联合社建设、培育林业龙头企业至关重要,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看见丹东·第二季——丹东什么多什么少”,诚邀普通丹东市民、外来打工者、本土及外来企业家、专家学者和行业翘楚们参与,旨在通过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检索丹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长及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报将据此梳理出有价值的内容予以报道,以彰显丹东向发展优势转化的各种潜能优势,为丹东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在这里,本报记者恭候您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