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村裡的“老家味”
通榆縣興隆山鎮長勝村以盛產黏豆包而遠近聞名。特別是近3年來,其品牌影響力已輻射華北、敦化美食華東地區。小小的手工豆包如何做成了產業?
刷手機微信朋友圈,一篇介紹通榆縣風土人情、美景美食的帖子引起了記者的興趣:“如果我在通榆遇見你,帶你看向海濕地、蒙古黃榆,請你品嘗興隆山的孫氏黏豆包……”這小小的豆包居然能和名勝相提並論了,它到底是何等的人間美味?帶著疑問,記者近日踏上了探尋之旅。
長春距離通榆縣興隆山鎮大約370公裡,乘車將近6個小時。一路打聽,記者在鎮西頭的一個大院裡找到了“孫氏黏豆包”的大本營。一進屋,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種與豆包相關的宣傳板和包裝盒。走進制作間,掌門人孫桂梅正和幾個姐妹一塊包豆包。嘮起這小豆包,她可是如數家珍:“這是大黃米磨成的面,經過24小時發酵方可使用﹔那是豇豆,還有紅雲豆,這些就構成了黏豆包的原料。”
孫桂梅告訴記者,做豆包的想法源自2012年春節。當時在外地工作的弟弟帶著幾位同事回家過年。一盤手工黏豆包,讓這些南方小伙子贊不絕口。弟弟臨走還扔下句話:“姐,有這手藝咋不往外露露呢?”
“弟弟的那句話激發了我的創業熱情,說干就干。2012年年末,敦化美食我帶著20多個姐妹,租了4間民房,再支上兩口大鍋,這就算是齊活兒了。”孫桂梅說,從元旦前忙到春節,8斤一箱的小豆包,包了整整8000箱。忙活將近兩個月,收入20萬元。
手藝變成了效益,這對孫桂梅來說不僅僅是鼓舞,更多的是信心。此后,她北上南下,定配方、趟銷路。經過近一年的籌備,2013年12月8日,“老家味”農副產品加工公司正式開張了。與頭一年的小作坊相比,盡管還是在冬季生產兩個月,但各個生產環節更規范了,配料間、制作間、蒸煮間、冷凍間一應俱全,公司員工也增加到了60人。條件改善了,吉林美食特产但大黃米小篩子、木頭柈子、大蒸鍋的傳統工藝和手工制作方式依舊不變。
據孫桂梅介紹,隻要客戶有需要,他們就按需生產。金黃色的黏豆包裡可以有綠豆、棗泥,也可以有花生、芝麻,甚至是果醬和木糖醇,再加上專業團隊設計的包裝,興隆山手工豆包早就不是“編織袋子+農貿市場”的品位和檔次了。為了確保大黃米的真材實料,在鎮政府的協調下,從2013年開始,他們還建起上百公頃的黑糜子種植基地,手工豆包的產值也比頭一年增長了一倍。從這個意義上說,還真“別拿豆包不當干糧”。
孫桂梅說:“今年我們准備投建一座大型冷庫,把季節生產黏豆包改為常年生產。再與雲飛鶴舞公司合作進行網上銷售和手機微信銷售,拓展銷售渠道。”
採訪中,我們的談話幾次被客戶的訂貨電話打斷,孫桂梅告訴記者,汪清特产今年的訂單是1.5萬箱,雖然員工又擴招了,但生產也僅僅是到春節前這一段時間,壓力還是蠻大的。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ENGLISH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証書(京)-非經營性-2016-0098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20]5494-1075號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258號京ICP証000006號京公網安備0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