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美了生态鼓了钱袋
宽城满族自治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围绕山水做文章,打好生态牌,突出扶持“1+2”主导产业,重点实施“高端项目带动、特色旅游线路提升、乡村旅游富民、旅游品牌塑造、基础设施配套”五大工程,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2018年实现综合收入12.8亿元,农民真正实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地处燕山深处的宽城满族自治县,不仅山场面积广阔,还有“引滦入津”的主体工程、华北地区最大的一盆水——潘家口水库。近年来,宽城紧紧围绕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发展定位,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美了生态又鼓了钱袋。
初秋时节,秋高气爽,在碾子峪镇大屯村的千年“栗树王”前,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不远处的艾峪口村,则是宽城有名的板栗种植专业村。艾峪口村党支部书记贾中友说,现在村民人均板栗收入五六千元,占全年总收入的六成多。
不仅如此,宽城还积极探索林下空间利用。在塌山乡北场村的有机板栗产业示范基地,每棵板栗树下都有一排用遮阴网盖着的小棚子,轻轻揭开,一朵朵硕大的栗蘑便呈现在眼前。
“以前栗农只知道栽板栗树、卖栗子,没想到这树下空间也是宝。”该基地负责人梁晓明介绍,通过青草回填积肥、山场散养柴鸡、树下套种栗蘑、林边种植药材模式,一亩地能增收5000多元。
在宽城,说到板栗,人人都知道神栗公司。2010年10月,神栗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联合成立板栗产业科技研发中心,注册了“神栗”商标,其产品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该公司董事长陶清泉说,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消费者满意。如今“神栗”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神栗公司生产的板栗也成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并通过了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有机产品认证,产品远销28个国家和地区。
“为鼓励农民种植,每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奖代补,并选派林业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宽城满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何向金介绍,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宽城共有经济林88万亩、5200万株,其中板栗树72万亩、3800万株,农民人均拥有果树260株、林果收入4500元,林业产业产值12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65.89%。
说起矿山企业,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尘土飞扬的场景。然而在宽城京城集团宝山矿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地面一尘不染,很难把它和一个矿山企业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转变源于宽城高标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宽城矿产资源丰富,铁矿采选和冶炼压延产业一直是宽城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矿业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让生态环境背负了沉重压力。如何平衡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绿色发展中提升生产力?近年来,宽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总量减少、单体做强、优化规模、提高质量”的矿业发展定位及“规划引领、标准倒逼、标杆带动、科技支撑、综合利用”的绿色矿山建设总体要求,高标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全力创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先行县。
“生态环境是矿业经济的‘命门’。”宽城满族自治县县长张成强调,必须狠抓矿山生态环境整治。近年来,宽城持续深入实施“百矿披绿”和“花园式矿山”建设工程,因地制宜对矿区及周边环境、损毁山体、尾矿库和排土场进行生态修复治理,真正实现“占一座山、还一片田、建一个园”。累计投资9000余万元完成恢复治理面积达820公顷,栽植各类树木3265万株,裸露山体、排土场、尾矿库以及生产生活区等矿区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改善。
此外,宽城还在采矿、运输、生产加工等环节加大绿色环保改造力度,实现清洁生产。2018年,宽城矿山企业共实施环保技改项目32个,投入资金达10.5亿元。
生态好了,如何生财?在对矿山治理的同时,宽城还积极探索综合利用尾矿砂。通过与中建院、西安墙材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开发了利用尾矿砂生产陶粒、发泡陶瓷、微晶板材、高质透水砖、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材等10余种高附加值绿色建材产品,建成了新通源、绿标、大正等19家新型绿色建材企业,年消纳尾矿砂1500万吨以上。
如果说靠山吃山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前郭尔罗斯蒙古族特产那么靠水吃水发展生态旅游业,则让农民的日子更加红火。
独石沟乡西安峪村村民李殿宝家的农家院虽然位置有些偏僻,但每年三四万元的收入也让他的小日子更加殷实。他的农家院天天客满。这一切,主要还是得益于潘家口水库生态环境的改善。
2016年以前,潘家口水库宽城水域共有网箱27462箱,年均出鱼两万吨,是库区移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随着网箱养鱼数量的增多,水库水质急剧恶化。2016年11月,潘家口水库开展了依法取缔网箱养鱼工作。2017年5月20日,前郭尔罗斯蒙古族特产最后一车鱼被拉出库区,提前半年全面完成了依法取缔网箱养鱼工作任务。网箱没了,水库的水又清了,游客又逐渐多了起来。渔民们纷纷转行,开起了农家院。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曾经密密麻麻的网箱,如今再也不见踪影。游客在宽城可以观“水下长城”、赏“十里画廊”,别有一番韵味。
“加快转型升级,突出扶持发展‘1+2’主导产业,构筑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张成介绍说,今年,宽城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将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列为1号产业,按照“京郊漓江·花果满乡”发展定位和“一城两区一带”发展布局,着力实施“高端项目带动、特色旅游线路提升、乡村旅游富民、旅游品牌塑造、基础设施配套”五大工程。目前,蟠龙湖大型夜景灯光秀、天门山生态旅游开发、清河源漂流等一大批生态山水旅游项目正在加快推进。2018年,宽城累计接待游客170万人次,综合收入12.8亿元。(项春雨、宋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