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欢迎您!

双辽市:以“十个一”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吉林美食特产 2022-10-08 21:10126未知admin

  今年以来,双辽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上来,按照四平市委具体安排,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十个一”工程:绿美一条美丽乡村风景线、提升一档镇区风貌、培树一个乡村基层治理示范村、创建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一个科学储粮先进村、扶持一个优质电商服务站、发展一个标准现代合作社、修整一条实用排涝沟渠、打造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创立一个四星级以上标准化基层党支部为抓手,示范带动,集中攻坚,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正踏歌而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核心。双辽市坚持“先点后面、示范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整体跃升。

  在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区上,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有机和“精优特”的农业产业高品质发展之路,按照“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园区”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水稻、玉米等主导产业和花生、胡萝卜、草莓等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今年全市共落实市乡两级示范基地31个、万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5个、千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21个,其中卧虎镇协力村等3个万亩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东明镇前太平、东胜、后太平三村水稻高产示范基地、王奔镇宝山村绿优水稻示范基地、一马树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红旗街花生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那木乡那木村高标准棚膜草莓园区、双山镇秀水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玻璃山镇聚宝村胡萝卜经济高产示范园区等一批市级基地和园区,东明镇前太平村绿优水稻种植示范区、服先镇勤俭村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王奔镇宏伟村玉米高产核心技术示范基地等一批乡级基地和园区,成为新品种、新技术以及特色产业引领的先导区,示范作用明显,黑土地保护、玉米宽窄行、品字栽培、水肥一体化、水稻有序抛秧、绿色栽培、花生大垄四行浅埋滴灌等一些先进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体现了良田、良种、良法、良技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带动了产业优化,粮经并举。

  走进卧虎镇协力村万亩保护性耕作高标准提档升级核心示范区,只见绿油油的玉米随风摇摆,翻滚成一片绿色的海洋。这里的玉米茎秆粗壮,穗大饱满,更特别的是裸露在地表的根系又多又密。村党支部书记杨喜国介绍说:“这是因为土壤好,地力肥,苞米的根系才能这么发达,向下扎得深,抗倒伏能力强。”

  双辽市十年九旱,风沙大,以盐碱地居多,这里的土地为什么能这样肥沃呢?“我们这个示范区面积有1万亩,全部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全量还田,不折腾大地,一年年养着土壤,效果非常好。”杨喜国说。

  今年开始,双辽市政府与中科院长春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进行战略合作,全力打造“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双辽核心示范区暨200万亩保护性耕作高标准示范区技术集成叠加样板,重点打造卧虎镇协力村等3个万亩保护性耕作高标准提档升级核心示范基地样板。

  如今,在协力村万亩保护性耕作高标准提档升级核心示范区,已将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同浅埋滴灌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有机结合。主要采取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浅灭茬均匀行垄作、平作及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浅灭茬宽窄行平作配滴灌技术等4种模式进行示范,增产潜力大、推广前景广。每公顷保苗7万株左右,每公顷玉米产量在3万斤以上,比实施前增产1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增长0.05%左右,土壤含水量提高14%以上,降低作业成本15%以上,每公顷节本增效3000元以上。通过示范区引领带动,彻底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并培肥地力,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双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双山镇秀水村,由吉粮集团投资1100万元倾力打造,占地6605亩,创建玉米种植基地2600余亩、水稻种植基地4000亩,配肥站一座,拥有新型水稻抛秧机、无人机、北斗导航播种机等先进机具45台套。示范园自2020年起,实施土壤改良技术,通过使用土壤改良剂改造园区内盐碱地,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能力。3年来,共改良土壤6000亩,推广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技术,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公顷增产2000公斤左右。同时,采用水稻机械化有序抛秧、测土配方施肥、北斗导航无人播种、玉米宽窄行、品字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增产粮食10%以上,辐射带动有规模合作社11家、农户1300多户。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双辽市坚持“绿化美化、提升镇容镇貌”,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跃升。

  整齐干净的农家小院,平坦笔直的村屯道路,随处可见的绿树红花,一幅幅美景映射着双辽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

  绿化美化美丽乡村风景线。今年全市新建及完善提高15条精品线公里,累计投入各类苗木7.4万余株,其中茂林镇、双山镇、柳条乡、王奔镇4个乡镇的栽植树木成活率、保存率,都达到95%以上。

  金秀田园美丽乡村风景线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建设项目之一。路线途经金良、桑树、官井、白菜、小白、柳条、石头、祥云、百禄、秀水10个村庄,项目建设涵盖活动广场、围栏改造、绿化提升、绿化围挡、沿线亮化、沿线整体标识,以及导视系统、公共卫生间、沿线景观艺术小品等工程。以“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为目标,以优化乡村空间功能、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为载体,这条精品线正成为沿线村民的致富线。

  途经的八一水库,幅员辽阔、风景秀丽,五库相连的天然湖泊,构成独特景观。“八一湖”旅游风景区内有风景凉亭、排楼等旅游建筑物和设施,每到周末,便有很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其中的百禄村,依托农业产业基地,打造了集餐饮游乐、民宿体验、戏水垂钓、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百禄·乐活小镇农旅产业融合示范引导项目,规划设计了雨水花园、乘风骑行、“多多的家”无动力儿童乐园、庭院烧烤一条街、发呆街、百禄方塘等主题板块,成为农旅结合发展的“新高地”,填补了双辽乡村旅游产业空白,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镇区风貌提升初见成效。茂林镇、服先镇、双山镇、柳条乡的整体风貌大为改观。镇区路段绿化共计13967延长米,栽植各种绿化苗木1万余株,树木粉刷3.8万棵。沿街商户门前杂物全部清除,井然有序。

  茂林镇幅员468平方公里,辖3个社区,27个村,总人口4.5万余人。2020年下半年开展镇区风貌改造,立足建设生态宜居镇区,以为民便民为出发点,高站位谋划,高水平运作,出实招、攻难关,镇区风貌焕然一新。

  投入314万元启动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标准围墙1400延长米,铺彩砖3922平方米,镇村地标全部落成。高标准对9800延长米路段进行了绿化,栽植各种苗木3501株。投资220万余元,更新3.8千米镇区主次干道两侧路灯200盏,并为140个路灯安装了红灯笼。

  在镇区内树立智慧路标。通过微信群、大屏幕广告等方式,广泛动员群众,共同为“四路八街”重新命名,并确立了53处106个带有二维码识别链接互联网功能的路标牌,实现乡村事务“一码通”。“智慧路牌”二维码发放到每家每户,群众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实时了解镇村政务动态、疫情防控、公示公告等内容。

  镇区基础设施提升,投资2971.62万元建成雨污分流项目,投资1915万元建成污水尾水项目。同时,投资54万元建设政府广场,为居民提供休闲环境。“现在一到晚上,居民都会聚集在政府广场,扭秧歌、跳广场舞,热热闹闹。老百姓乐呵了,说明咱的工作做好了!”茂林镇党委副书记朱斌自豪地说。目前,茂林镇区153条巷路全部硬化,农村水泥路通屯通户,达到了无死角、全覆盖。

  目前,茂林镇商业街正在铺设彩砖、进行路面硬化等。提起商业街的变化,云生种业茂林种子化肥销售大厅的个体商户张立军笑盈盈地说:“我在这儿经营种子化肥店20多年了,原来商业街的路又窄又破,可以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现在的油渣路四通八达,道路拓宽后由单车道变成了双向两车道,交通便利了,客流量也增加了,生意越来越好,心里别提多敞亮了。”

  实用排涝沟渠作用明显。全市修整沟渠36条、95.232千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排涝体系,在今年雨水频多的气候条件下,排涝沟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服先镇五一村与合作村属低洼易涝区,村民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为了改变现状,服先镇党委、镇政府经过多次实地踏查,在广泛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五一村和合作村修整了7条排水沟渠。该工程今年4月1日动工,5月20日竣工,总长度12465米,动用土方13万方,修建涵管桥8座,有效解决了困扰五一村和合作村的内涝问题,同时极大缓解了周边5个村2200余公顷耕地严重内涝问题,预计每年可减少损失500万元。

  兴隆镇连丰村地势低洼,易发生内涝,造成耕地减产。今年年初,连丰村决定修整排涝沟渠。动用大型钩机一台,拉出土方1000多立方米,历时15天修出排水沟渠5000延长米,农田受益面积达1000公顷。为了确保排水沟渠顺畅使用,村里组织公益岗人员,每周定期对沟渠进行清理。尽管今年连续下了几次大雨,也没有出现积水内涝现象。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双辽市坚持“典型引路、全面提升”,推进乡村基层治理效能整体跃升,在绘就良序善治的“祥和图景”上又添新彩。

  培树乡村基层治理示范村。健全完善党建引领“一网治理、双应服务”基层治理模式,实施网格化管理,建实织密基层治理网格,围绕抓党建强动能、抓自治夯基础、抓德治润民风、抓法治促和谐的12项具体工作,创新推进积分制、清单制工作机制,形成治理特色,持续推进乡村治理工作。

  说起宝山村这些年的变化,王奔镇宝山村的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以前我们村的不少小伙娶不上媳妇,现在外村的姑娘们托着媒人来说亲。”

  宝山村又名扎兰屯,位于王奔镇北部,图们十大美食幅员10.35平方公里,全村有2个自然屯、5个行政屯,共317户1150人。这里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用“破破烂烂”来形容毫不为过。近年来,宝山村以“六治”融合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逐步实现了由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蜕变,接连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吉林省首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平市十佳旅游乡村”“四平市文明村镇”“省级文明村镇”。

  党建领治,下沉一线直面痛点。宝山村选优配强了村书记,配齐了村两委班子,探索“党建+”模式,构建起“组织一面旗、管理一盘棋、干部一条心、发展一股力”的新格局。有了党组织这个“主心骨”,村容村貌整治维护、厕所革命、秸秆禁烧等一系列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服务善治,回应百姓所需所盼。以服务为导向,宝山村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完善服务措施,健全“一窗口”受理、“一站式”代办领办的惠民服务体系。在村民眼里,村委会就像“百宝箱”,在这里既能办理62项便民服务事项,又能解决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难题,“有事就找村干部”已成为宝山村民的共识。

  平安法治,提供普法用法援助。宝山村建立健全法律援助联络员制度,设立法律顾问工作点,实现小事电话咨询、大事上门解答,为群众提供便捷法律援助。同时,注重用身边事现身说法,利用公示板、抖音小视频等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法律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长效德治,教化引导正向激励。打造孝德文化亭和文化长廊,不定期开展“好婆婆”“好儿媳”选树,倡导时代文明新风。成立“宝山村道德银行”,将人居环境、保洁队伍、五老模范、十户联防、优秀典范、产业带动等6大类并入道德银行的积分评比范畴,村民通过“两荐一评”方式,获得相应积分,凭积分到道德银行兑换相应的物品,鼓励更多群众参与乡村治理。

  居民自治,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定、大家的事大家办。宝山村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村民大会,平常则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重大事项。选出39名有责任心的村民,组建村级联防联控十户长,设计制作了户长“权责卡”, 正面为工作职责,背面为享有待遇,以此明确了“户长要干什么,能享受到什么”,实现有权利有职责,权责统一。注重发挥村规民约自治功能作用,将环境卫生管理、婚丧嫁娶管理等10个方面纳入村规民约。

  社会共治,联合企业互助共赢。宝山村整合社会资源,与7家爱心单位签订了互助共建协议,与4家二级医院组建联盟,与两家爱心协会结对帮扶。共建单位提供的各类资金和物资,都投放到村道德银行,为常态长效推动乡村治理提供了稳定的保障。户长团队则为企业增加消费购买力、提升销售额实现有力反哺,也为企业更好地开辟农村市场提供了便捷渠道。

  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基层党支部既是一面高扬的旗帜,又是一个坚固的堡垒。双辽市着力提升农村党建工作规范化水平,打造标准化基层党支部,推动农村党建工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全市今年拟打造四星级及以上标准化基层党支部20个,重点围绕村党组织书记领富带富能力、党员干部队伍优化、集体经济增收、村级治理成效、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开展创建活动。

  永加乡荣光村党总支部设置“百姓说事”服务点,倾听群众诉求,替群众排忧解难。平时由村书记每天负责接待,做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说起荣光村家家户户的情况,村党总支书记高景泉了然于心。哪家生活困苦需要定时关注,哪户有残疾人员需要医疗费用,哪家的孩子正在上学需要资助等等,高景泉都记在心里。

  “荣光道东垃圾已清理完毕。”这是荣光村村民在“群众随手拍”村务工作群中发布的一条消息。高景泉介绍说:“有了这个群,方便了问题上传和信息沟通,不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为了做好全村的脱贫工作,高景泉积极与财政局、农发办、水利局、农电局等相关部门沟通,推进扶贫项目落地,其中包括育苗扶贫项目,占地面积3公顷,贫困户户均分红400元;光伏项目,贫困户户均分红700元;肉鹅产业脱贫项目,每户增收500—900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协调投资570万元,覆盖耕地面积5000亩,打井58眼,全部通电配套设备齐备,农民每垧地可增收近4000元。目前,荣光村每年的年收入可达100万元左右。

  荣光村党总支发挥村级集体、群众自主、结构产业优势,带动群众致富增收。依靠切割地、机动地,发包年均收入达30万元以上;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高产经济作物面积达200公顷,年增加产值350万元。同时大力推进光伏产业、百亩种植园示范基地,村集体经济实现连续递增。荣光村贫困户127户、222人于2019年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021 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

  荣光村党总支协调市气象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单位,2019年为村里建设了建筑面积为482平方米的新村部,设置了“三室一厅”,即多功能室、文体活动室、医疗计生室和便民服务大厅;联系对接96902部队捐助扶贫资金201万元,铺设2500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修建室外党建宣传栏和文化长廊,安装室外大屏幕、大型标志性建筑等;建立起治安巡逻队和应急救援志愿队,以村干部、“十户联防”户长、辅警为骨干,同时聘请1名律师为驻村法律顾问,形成村、屯、户网络化格局。

  如今的荣光村,已成为双辽市人居环境整治、基层党建和四好农村路的标榜示范村。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过程中,双辽市大胆尝试、推陈出新,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和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深度融合,创新形成“一体管理、总体谋划、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契合基层实际、适合群众需求的“三中心融合”发展之路。

  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53个,县、图们十大美食乡、村文明实践覆盖率达到100%。此外,在合作社、扶贫车间、文化长廊,成立了2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实践点,不断延伸文明实践服务手臂,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思想建设的“主阵地”、文化建设的“主战场”、文明传播的“主渠道”。

  打造线上阵地,创新探索“互联网+文明实践”线上模式。建设双辽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络服务平台,完善“群众点单、中心制单派单、志愿服务队伍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管理”服务模式,推动各种优势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目前,已完成文明实践订单千余条。

  夏末的傍晚,微风习习,在东明镇王家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一幅百姓同乐、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正在上演。村民们穿红着绿,跟随鼓点节奏欢快地扭着大秧歌,而那个把鼓点敲得激情满满的人,正是村里的文书石义。据他介绍,这个广场总投资近30万元,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硬化面积1200平方米,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栽植了松柏和各种花卉,安装路灯16盏,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亭1个、新建文明实践宣传标牌13个。自建设以来,共举办广场舞秧歌活动、移风易俗宣讲、农技知识宣传等活动50余场。

  石义说:“建了广场之后,大伙儿就有活动的场所了。天气好的时候,我就带着他们扭秧歌、下象棋,开展一些宣讲活动,既能提升村民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也有效利用了他们的闲暇时间。”

  王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于2019年运行以来,不仅传播了党的创新理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为疫情防控、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纠纷调解等提供了服务平台。2020年,王家村两位村民因土地边界问题产生了纠纷,两人找到村委会。当时一位驻村辅警到现场排查,指出该范围土地为集体资产,但是两位村民并不认可。之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聘请了法律宣传员,将当事人召集到村部,在实践站工作人员和宣传员的耐心讲解下,当事人终于明白该土地确为集体所有,两家最终和解。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双辽市围绕乡村振兴这个长期目标,把眼光放在转变生产方式、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上来,让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支撑。

  扶持壮大优质电商服务站。全市共扶持19个优质电商服务站,年收发快递量达6000件。完善电商服务站货架、牌匾等硬件设施,提供真空包装机、打包机等电商化预包装设备;设置专人负责站内卫生、摆放货物和运营管理;建立网店服务体系,为村民的特色农产品提供免费包装服务,利用直播带货、开设网店等拓宽销售渠道,帮助农户售卖土特产。

  走进王奔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刘利华大姐正忙着装货:已经打包好的10斤一袋的笨面,装进红通通的礼盒里。地上整整齐齐摆了两排大礼盒。“这都是客户下的单,昨天一单今天一单,我装好就马上给人发走。”她干脆利落地介绍着,手上的活儿也没停。

  刘利华2014年开始做微商,是双辽市的第一批微商。早些年在网上直播讲传统文化,积累了一些粉丝,又因始终坚守“以诚为本”的原则,至今已有3000多名老顾客,遍布全国各地,并在口口相传下,数量不断增多。

  王奔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成立于2020年,主要经营杂粮、大米、笨面、散白酒、豆油、鸡鸭鹅蛋、草编、酸菜、咸菜等农副产品,通过微信平台、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销售,与3家物流企业、1家快递企业合作开展代收代发业务,每月平均发快件900余件,月收入约3万元。服务中心销售的大碴子、花生、黄豆等杂粮产品,全部来自脱贫户。疫情期间,帮助脱贫户通过线上销售禽蛋上千枚。

  为促进电子商务工作的开展,王奔镇设立专人负责电商工作,落实相应政策,不仅提供了展台、电脑、直播设备等软硬件设施,还帮助对接快手2.0和杭州销售公司。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安排下,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就业培训。在二楼设置了90平方米的会议室,今年已培训月嫂、护工、面点师等100余人,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稳步发展标准现代合作社。全市共发展标准现代合作社18家。家加禾合作社以整组农户带地入社、实施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全程托管、“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等多种方式,开展生产经营,土地规模达5775亩,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效能,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共赢。

  双辽市卧虎镇浩然村天地缘农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5月,注册资本611万元。几年来,入社成员已从最初的6人扩大到180余人,流转土地从刚开始的几公顷发展到今年的480公顷,种植作物从玉米发展到花生、小麦、黑豆、香瓜等10余种,还养殖了100多头牛。年收入也从当初的几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0余万元。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合作社主动对接市场,大力发展秸秆回收再利用,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种植、养殖循环,延伸产业价值链,走出了一条集种、养、销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同时将剩余的秸秆打包,以500元/吨的价格出售,不仅为当地农户带来新鲜低廉的饲料,还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环保问题。通过合作社的带动引领,目前浩然村养殖户已达到80户,存栏育肥牛800多头,年收入600多万元。合作社还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共招募贫困人员10余人,年人均工资收入超过2.3万元。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户储粮,是国家储粮的重要补充;农户储粮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双辽市委、市政府深知,搞好农户科学储粮,减少储量损失,相当于开发了“无形良田”,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提高了农民收入,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要事。为此,以“建设一个科学储粮先进村”,来推动全市“小粮囤”工作。到目前,全市共建设符合玉米预计产量在1000吨以上的科学储粮先进村21个。

  玻璃山镇合心村提前谋划,今年初成立了科学储粮专项工作小组,对种粮大户和中小户细化梳理,建立台账。根据去年冰雪过后造成“地趴粮”户玉米高霉变、高损耗、低品质、低收入的状况,确定以村干部户、党员户、种植大户为引领,宣传科学储粮知识,做好地面硬化前期工作。统一购置红砖,为每个农户节约2000元左右。

  村两委成员积极入户宣传,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不管是采取“码趟子”“上栈子”“上楼子”等办法,还是利用铁丝网、聚乙烯网等储粮装具,一定要使玉米离地储存,彻底消灭“地趴粮”;相同条件下,尽量把玉米放在通风好的位置储存,利于降温、降水、保粮;把未熟棒等拣出单独晾晒,防止污染好粮;督促农民勤观察粮情,发现隐患及时翻动,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失。

  采用农企对接、“粮食银行”方式,引导村民科学储粮。村干部入户进行宣传发动,推动农户自觉进行科学储粮。通过镇党委、镇政府的积极联系,合心村部分农户已与四粮集团签署“粮食银行”意向协议,逐步实现从“存粮在家”向“存粮在库”过渡。把科学储粮纳入“道德银行”评比积分兑换细则中,按照村集体要求,硬化存粮地面的奖励50分,通过站栈子、码堆等方式实现安全储粮的奖励100分。目前村内有40余户种粮大户自发铺设了院内砖地,其他农户也计划在秋收后硬化地面,进行立体储粮。预计全村可以减少粮食损失16万斤,减少经济损失8万元。

  今年以来,双辽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上来,按照四平市委具体安排,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十个一”工程:绿美一条美丽乡村风景线、提升一档镇区风貌、培树一个乡村基层治理示范村、创建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一个科学储粮先进村、扶持一个优质电商服务站、发展一个标准现代合作社、修整一条实用排涝沟渠、打造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创立一个四星级以上标准化基层党支部为抓手,示范带动,集中攻坚,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正踏歌而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核心。双辽市坚持“先点后面、示范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整体跃升。

  在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区上,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有机和“精优特”的农业产业高品质发展之路,按照“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园区”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水稻、玉米等主导产业和花生、胡萝卜、草莓等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今年全市共落实市乡两级示范基地31个、万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5个、千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21个,其中卧虎镇协力村等3个万亩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东明镇前太平、东胜、后太平三村水稻高产示范基地、王奔镇宝山村绿优水稻示范基地、一马树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红旗街花生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那木乡那木村高标准棚膜草莓园区、双山镇秀水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玻璃山镇聚宝村胡萝卜经济高产示范园区等一批市级基地和园区,东明镇前太平村绿优水稻种植示范区、服先镇勤俭村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王奔镇宏伟村玉米高产核心技术示范基地等一批乡级基地和园区,成为新品种、新技术以及特色产业引领的先导区,示范作用明显,黑土地保护、玉米宽窄行、品字栽培、水肥一体化、水稻有序抛秧、绿色栽培、花生大垄四行浅埋滴灌等一些先进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体现了良田、良种、良法、良技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带动了产业优化,粮经并举。

  走进卧虎镇协力村万亩保护性耕作高标准提档升级核心示范区,只见绿油油的玉米随风摇摆,翻滚成一片绿色的海洋。这里的玉米茎秆粗壮,穗大饱满,更特别的是裸露在地表的根系又多又密。村党支部书记杨喜国介绍说:“这是因为土壤好,地力肥,苞米的根系才能这么发达,向下扎得深,抗倒伏能力强。”

  双辽市十年九旱,风沙大,以盐碱地居多,这里的土地为什么能这样肥沃呢?“我们这个示范区面积有1万亩,全部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全量还田,不折腾大地,一年年养着土壤,效果非常好。”杨喜国说。

  今年开始,双辽市政府与中科院长春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进行战略合作,全力打造“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双辽核心示范区暨200万亩保护性耕作高标准示范区技术集成叠加样板,重点打造卧虎镇协力村等3个万亩保护性耕作高标准提档升级核心示范基地样板。

  如今,在协力村万亩保护性耕作高标准提档升级核心示范区,已将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同浅埋滴灌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有机结合。主要采取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浅灭茬均匀行垄作、平作及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浅灭茬宽窄行平作配滴灌技术等4种模式进行示范,增产潜力大、推广前景广。每公顷保苗7万株左右,每公顷玉米产量在3万斤以上,比实施前增产1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增长0.05%左右,土壤含水量提高14%以上,降低作业成本15%以上,每公顷节本增效3000元以上。通过示范区引领带动,彻底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并培肥地力,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双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双山镇秀水村,由吉粮集团投资1100万元倾力打造,占地6605亩,创建玉米种植基地2600余亩、水稻种植基地4000亩,配肥站一座,拥有新型水稻抛秧机、无人机、北斗导航播种机等先进机具45台套。示范园自2020年起,实施土壤改良技术,通过使用土壤改良剂改造园区内盐碱地,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能力。3年来,共改良土壤6000亩,推广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技术,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公顷增产2000公斤左右。同时,采用水稻机械化有序抛秧、测土配方施肥、北斗导航无人播种、玉米宽窄行、品字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增产粮食10%以上,辐射带动有规模合作社11家、农户1300多户。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双辽市坚持“绿化美化、提升镇容镇貌”,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跃升。

  整齐干净的农家小院,平坦笔直的村屯道路,随处可见的绿树红花,一幅幅美景映射着双辽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

  绿化美化美丽乡村风景线。今年全市新建及完善提高15条精品线公里,累计投入各类苗木7.4万余株,其中茂林镇、双山镇、柳条乡、王奔镇4个乡镇的栽植树木成活率、保存率,都达到95%以上。

  金秀田园美丽乡村风景线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建设项目之一。路线途经金良、桑树、官井、白菜、小白、柳条、石头、祥云、百禄、秀水10个村庄,项目建设涵盖活动广场、围栏改造、绿化提升、绿化围挡、沿线亮化、沿线整体标识,以及导视系统、公共卫生间、沿线景观艺术小品等工程。以“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为目标,以优化乡村空间功能、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为载体,这条精品线正成为沿线村民的致富线。

  途经的八一水库,幅员辽阔、风景秀丽,五库相连的天然湖泊,构成独特景观。“八一湖”旅游风景区内有风景凉亭、排楼等旅游建筑物和设施,每到周末,便有很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其中的百禄村,依托农业产业基地,打造了集餐饮游乐、民宿体验、戏水垂钓、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百禄·乐活小镇农旅产业融合示范引导项目,规划设计了雨水花园、乘风骑行、“多多的家”无动力儿童乐园、庭院烧烤一条街、发呆街、百禄方塘等主题板块,成为农旅结合发展的“新高地”,填补了双辽乡村旅游产业空白,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镇区风貌提升初见成效。茂林镇、服先镇、双山镇、柳条乡的整体风貌大为改观。镇区路段绿化共计13967延长米,栽植各种绿化苗木1万余株,树木粉刷3.8万棵。沿街商户门前杂物全部清除,井然有序。

  茂林镇幅员468平方公里,辖3个社区,27个村,总人口4.5万余人。2020年下半年开展镇区风貌改造,立足建设生态宜居镇区,以为民便民为出发点,高站位谋划,高水平运作,出实招、攻难关,镇区风貌焕然一新。

  投入314万元启动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标准围墙1400延长米,铺彩砖3922平方米,镇村地标全部落成。高标准对9800延长米路段进行了绿化,栽植各种苗木3501株。投资220万余元,更新3.8千米镇区主次干道两侧路灯200盏,并为140个路灯安装了红灯笼。

  在镇区内树立智慧路标。通过微信群、大屏幕广告等方式,广泛动员群众,共同为“四路八街”重新命名,并确立了53处106个带有二维码识别链接互联网功能的路标牌,实现乡村事务“一码通”。“智慧路牌”二维码发放到每家每户,群众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实时了解镇村政务动态、疫情防控、公示公告等内容。

  镇区基础设施提升,投资2971.62万元建成雨污分流项目,投资1915万元建成污水尾水项目。同时,投资54万元建设政府广场,为居民提供休闲环境。“现在一到晚上,居民都会聚集在政府广场,扭秧歌、跳广场舞,热热闹闹。老百姓乐呵了,说明咱的工作做好了!”茂林镇党委副书记朱斌自豪地说。目前,茂林镇区153条巷路全部硬化,农村水泥路通屯通户,达到了无死角、全覆盖。

  目前,茂林镇商业街正在铺设彩砖、进行路面硬化等。提起商业街的变化,云生种业茂林种子化肥销售大厅的个体商户张立军笑盈盈地说:“我在这儿经营种子化肥店20多年了,原来商业街的路又窄又破,可以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现在的油渣路四通八达,道路拓宽后由单车道变成了双向两车道,交通便利了,客流量也增加了,生意越来越好,心里别提多敞亮了。”

  实用排涝沟渠作用明显。全市修整沟渠36条、95.232千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排涝体系,在今年雨水频多的气候条件下,排涝沟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服先镇五一村与合作村属低洼易涝区,村民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为了改变现状,服先镇党委、镇政府经过多次实地踏查,在广泛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五一村和合作村修整了7条排水沟渠。该工程今年4月1日动工,5月20日竣工,总长度12465米,动用土方13万方,修建涵管桥8座,有效解决了困扰五一村和合作村的内涝问题,同时极大缓解了周边5个村2200余公顷耕地严重内涝问题,预计每年可减少损失500万元。

  兴隆镇连丰村地势低洼,易发生内涝,造成耕地减产。今年年初,连丰村决定修整排涝沟渠。动用大型钩机一台,拉出土方1000多立方米,历时15天修出排水沟渠5000延长米,农田受益面积达1000公顷。为了确保排水沟渠顺畅使用,村里组织公益岗人员,每周定期对沟渠进行清理。尽管今年连续下了几次大雨,也没有出现积水内涝现象。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双辽市坚持“典型引路、全面提升”,推进乡村基层治理效能整体跃升,在绘就良序善治的“祥和图景”上又添新彩。

  培树乡村基层治理示范村。健全完善党建引领“一网治理、双应服务”基层治理模式,实施网格化管理,建实织密基层治理网格,围绕抓党建强动能、抓自治夯基础、抓德治润民风、抓法治促和谐的12项具体工作,创新推进积分制、清单制工作机制,形成治理特色,持续推进乡村治理工作。

  说起宝山村这些年的变化,王奔镇宝山村的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以前我们村的不少小伙娶不上媳妇,现在外村的姑娘们托着媒人来说亲。”

  宝山村又名扎兰屯,位于王奔镇北部,幅员10.35平方公里,全村有2个自然屯、5个行政屯,共317户1150人。这里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用“破破烂烂”来形容毫不为过。近年来,宝山村以“六治”融合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逐步实现了由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蜕变,接连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吉林省首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平市十佳旅游乡村”“四平市文明村镇”“省级文明村镇”。

  党建领治,下沉一线直面痛点。宝山村选优配强了村书记,配齐了村两委班子,探索“党建+”模式,构建起“组织一面旗、管理一盘棋、干部一条心、发展一股力”的新格局。有了党组织这个“主心骨”,村容村貌整治维护、厕所革命、秸秆禁烧等一系列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服务善治,回应百姓所需所盼。以服务为导向,宝山村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完善服务措施,健全“一窗口”受理、“一站式”代办领办的惠民服务体系。在村民眼里,村委会就像“百宝箱”,在这里既能办理62项便民服务事项,又能解决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难题,“有事就找村干部”已成为宝山村民的共识。

  平安法治,提供普法用法援助。宝山村建立健全法律援助联络员制度,设立法律顾问工作点,实现小事电话咨询、大事上门解答,为群众提供便捷法律援助。同时,注重用身边事现身说法,利用公示板、抖音小视频等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法律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长效德治,教化引导正向激励。打造孝德文化亭和文化长廊,不定期开展“好婆婆”“好儿媳”选树,倡导时代文明新风。成立“宝山村道德银行”,将人居环境、保洁队伍、五老模范、十户联防、优秀典范、产业带动等6大类并入道德银行的积分评比范畴,村民通过“两荐一评”方式,获得相应积分,凭积分到道德银行兑换相应的物品,鼓励更多群众参与乡村治理。

  居民自治,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定、大家的事大家办。宝山村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村民大会,平常则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重大事项。选出39名有责任心的村民,组建村级联防联控十户长,设计制作了户长“权责卡”, 正面为工作职责,背面为享有待遇,以此明确了“户长要干什么,能享受到什么”,实现有权利有职责,权责统一。注重发挥村规民约自治功能作用,将环境卫生管理、婚丧嫁娶管理等10个方面纳入村规民约。

  社会共治,联合企业互助共赢。宝山村整合社会资源,与7家爱心单位签订了互助共建协议,与4家二级医院组建联盟,与两家爱心协会结对帮扶。共建单位提供的各类资金和物资,都投放到村道德银行,为常态长效推动乡村治理提供了稳定的保障。户长团队则为企业增加消费购买力、提升销售额实现有力反哺,也为企业更好地开辟农村市场提供了便捷渠道。

  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基层党支部既是一面高扬的旗帜,又是一个坚固的堡垒。双辽市着力提升农村党建工作规范化水平,打造标准化基层党支部,推动农村党建工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全市今年拟打造四星级及以上标准化基层党支部20个,重点围绕村党组织书记领富带富能力、党员干部队伍优化、集体经济增收、村级治理成效、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开展创建活动。

  永加乡荣光村党总支部设置“百姓说事”服务点,倾听群众诉求,替群众排忧解难。平时由村书记每天负责接待,做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说起荣光村家家户户的情况,村党总支书记高景泉了然于心。哪家生活困苦需要定时关注,哪户有残疾人员需要医疗费用,哪家的孩子正在上学需要资助等等,高景泉都记在心里。

  “荣光道东垃圾已清理完毕。”这是荣光村村民在“群众随手拍”村务工作群中发布的一条消息。高景泉介绍说:“有了这个群,方便了问题上传和信息沟通,不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为了做好全村的脱贫工作,高景泉积极与财政局、农发办、水利局、农电局等相关部门沟通,推进扶贫项目落地,其中包括育苗扶贫项目,占地面积3公顷,贫困户户均分红400元;光伏项目,贫困户户均分红700元;肉鹅产业脱贫项目,每户增收500—900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协调投资570万元,覆盖耕地面积5000亩,打井58眼,全部通电配套设备齐备,农民每垧地可增收近4000元。目前,荣光村每年的年收入可达100万元左右。

  荣光村党总支发挥村级集体、群众自主、结构产业优势,带动群众致富增收。依靠切割地、机动地,发包年均收入达30万元以上;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高产经济作物面积达200公顷,年增加产值350万元。同时大力推进光伏产业、百亩种植园示范基地,村集体经济实现连续递增。荣光村贫困户127户、222人于2019年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021 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

  荣光村党总支协调市气象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单位,2019年为村里建设了建筑面积为482平方米的新村部,设置了“三室一厅”,即多功能室、文体活动室、医疗计生室和便民服务大厅;联系对接96902部队捐助扶贫资金201万元,铺设2500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修建室外党建宣传栏和文化长廊,安装室外大屏幕、大型标志性建筑等;建立起治安巡逻队和应急救援志愿队,以村干部、“十户联防”户长、辅警为骨干,同时聘请1名律师为驻村法律顾问,形成村、屯、户网络化格局。

  如今的荣光村,已成为双辽市人居环境整治、基层党建和四好农村路的标榜示范村。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过程中,双辽市大胆尝试、推陈出新,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和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深度融合,创新形成“一体管理、总体谋划、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契合基层实际、适合群众需求的“三中心融合”发展之路。

  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53个,县、乡、村文明实践覆盖率达到100%。此外,在合作社、扶贫车间、文化长廊,成立了2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实践点,不断延伸文明实践服务手臂,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思想建设的“主阵地”、文化建设的“主战场”、文明传播的“主渠道”。

  打造线上阵地,创新探索“互联网+文明实践”线上模式。建设双辽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络服务平台,完善“群众点单、中心制单派单、志愿服务队伍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管理”服务模式,推动各种优势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目前,已完成文明实践订单千余条。

  夏末的傍晚,微风习习,在东明镇王家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一幅百姓同乐、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正在上演。村民们穿红着绿,跟随鼓点节奏欢快地扭着大秧歌,而那个把鼓点敲得激情满满的人,正是村里的文书石义。据他介绍,这个广场总投资近30万元,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硬化面积1200平方米,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栽植了松柏和各种花卉,安装路灯16盏,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亭1个、新建文明实践宣传标牌13个。自建设以来,共举办广场舞秧歌活动、移风易俗宣讲、农技知识宣传等活动50余场。

  石义说:“建了广场之后,大伙儿就有活动的场所了。天气好的时候,我就带着他们扭秧歌、下象棋,开展一些宣讲活动,既能提升村民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也有效利用了他们的闲暇时间。”

  王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于2019年运行以来,不仅传播了党的创新理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为疫情防控、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纠纷调解等提供了服务平台。2020年,王家村两位村民因土地边界问题产生了纠纷,两人找到村委会。当时一位驻村辅警到现场排查,指出该范围土地为集体资产,但是两位村民并不认可。之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聘请了法律宣传员,将当事人召集到村部,在实践站工作人员和宣传员的耐心讲解下,当事人终于明白该土地确为集体所有,两家最终和解。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双辽市围绕乡村振兴这个长期目标,把眼光放在转变生产方式、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上来,让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支撑。

  扶持壮大优质电商服务站。全市共扶持19个优质电商服务站,年收发快递量达6000件。完善电商服务站货架、牌匾等硬件设施,提供真空包装机、打包机等电商化预包装设备;设置专人负责站内卫生、摆放货物和运营管理;建立网店服务体系,为村民的特色农产品提供免费包装服务,利用直播带货、开设网店等拓宽销售渠道,帮助农户售卖土特产。

  走进王奔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刘利华大姐正忙着装货:已经打包好的10斤一袋的笨面,装进红通通的礼盒里。地上整整齐齐摆了两排大礼盒。“这都是客户下的单,昨天一单今天一单,我装好就马上给人发走。”她干脆利落地介绍着,手上的活儿也没停。

  刘利华2014年开始做微商,是双辽市的第一批微商。早些年在网上直播讲传统文化,积累了一些粉丝,又因始终坚守“以诚为本”的原则,至今已有3000多名老顾客,遍布全国各地,并在口口相传下,数量不断增多。

  王奔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成立于2020年,主要经营杂粮、大米、笨面、散白酒、豆油、鸡鸭鹅蛋、草编、酸菜、咸菜等农副产品,通过微信平台、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销售,与3家物流企业、1家快递企业合作开展代收代发业务,每月平均发快件900余件,月收入约3万元。服务中心销售的大碴子、花生、黄豆等杂粮产品,全部来自脱贫户。疫情期间,帮助脱贫户通过线上销售禽蛋上千枚。

  为促进电子商务工作的开展,王奔镇设立专人负责电商工作,落实相应政策,不仅提供了展台、电脑、直播设备等软硬件设施,还帮助对接快手2.0和杭州销售公司。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安排下,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就业培训。在二楼设置了90平方米的会议室,今年已培训月嫂、护工、面点师等100余人,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稳步发展标准现代合作社。全市共发展标准现代合作社18家。家加禾合作社以整组农户带地入社、实施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全程托管、“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等多种方式,开展生产经营,土地规模达5775亩,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效能,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共赢。

  双辽市卧虎镇浩然村天地缘农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5月,注册资本611万元。几年来,入社成员已从最初的6人扩大到180余人,流转土地从刚开始的几公顷发展到今年的480公顷,种植作物从玉米发展到花生、小麦、黑豆、香瓜等10余种,图们十大美食还养殖了100多头牛。年收入也从当初的几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0余万元。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合作社主动对接市场,大力发展秸秆回收再利用,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种植、养殖循环,延伸产业价值链,走出了一条集种、养、销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同时将剩余的秸秆打包,以500元/吨的价格出售,不仅为当地农户带来新鲜低廉的饲料,还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环保问题。通过合作社的带动引领,目前浩然村养殖户已达到80户,存栏育肥牛800多头,年收入600多万元。合作社还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共招募贫困人员10余人,年人均工资收入超过2.3万元。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户储粮,是国家储粮的重要补充;农户储粮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双辽市委、市政府深知,搞好农户科学储粮,减少储量损失,相当于开发了“无形良田”,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提高了农民收入,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要事。为此,以“建设一个科学储粮先进村”,来推动全市“小粮囤”工作。到目前,全市共建设符合玉米预计产量在1000吨以上的科学储粮先进村21个。

  玻璃山镇合心村提前谋划,今年初成立了科学储粮专项工作小组,对种粮大户和中小户细化梳理,建立台账。根据去年冰雪过后造成“地趴粮”户玉米高霉变、高损耗、低品质、低收入的状况,确定以村干部户、党员户、种植大户为引领,宣传科学储粮知识,做好地面硬化前期工作。统一购置红砖,为每个农户节约2000元左右。

  村两委成员积极入户宣传,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不管是采取“码趟子”“上栈子”“上楼子”等办法,还是利用铁丝网、聚乙烯网等储粮装具,一定要使玉米离地储存,彻底消灭“地趴粮”;相同条件下,尽量把玉米放在通风好的位置储存,利于降温、降水、保粮;把未熟棒等拣出单独晾晒,防止污染好粮;督促农民勤观察粮情,发现隐患及时翻动,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失。

  采用农企对接、“粮食银行”方式,引导村民科学储粮。村干部入户进行宣传发动,推动农户自觉进行科学储粮。通过镇党委、镇政府的积极联系,合心村部分农户已与四粮集团签署“粮食银行”意向协议,逐步实现从“存粮在家”向“存粮在库”过渡。把科学储粮纳入“道德银行”评比积分兑换细则中,按照村集体要求,硬化存粮地面的奖励50分,通过站栈子、码堆等方式实现安全储粮的奖励100分。目前村内有40余户种粮大户自发铺设了院内砖地,其他农户也计划在秋收后硬化地面,进行立体储粮。预计全村可以减少粮食损失16万斤,减少经济损失8万元。

  今年以来,双辽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上来,按照四平市委具体安排,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十个一”工程:绿美一条美丽乡村风景线、提升一档镇区风貌、培树一个乡村基层治理示范村、创建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一个科学储粮先进村、扶持一个优质电商服务站、发展一个标准现代合作社、修整一条实用排涝沟渠、打造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创立一个四星级以上标准化基层党支部为抓手,示范带动,集中攻坚,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正踏歌而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核心。双辽市坚持“先点后面、示范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整体跃升。

  在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区上,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有机和“精优特”的农业产业高品质发展之路,按照“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园区”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水稻、玉米等主导产业和花生、胡萝卜、草莓等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今年全市共落实市乡两级示范基地31个、万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5个、千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21个,其中卧虎镇协力村等3个万亩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东明镇前太平、东胜、后太平三村水稻高产示范基地、王奔镇宝山村绿优水稻示范基地、一马树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红旗街花生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那木乡那木村高标准棚膜草莓园区、双山镇秀水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玻璃山镇聚宝村胡萝卜经济高产示范园区等一批市级基地和园区,东明镇前太平村绿优水稻种植示范区、服先镇勤俭村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王奔镇宏伟村玉米高产核心技术示范基地等一批乡级基地和园区,成为新品种、新技术以及特色产业引领的先导区,示范作用明显,黑土地保护、玉米宽窄行、品字栽培、水肥一体化、水稻有序抛秧、绿色栽培、花生大垄四行浅埋滴灌等一些先进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体现了良田、良种、良法、良技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带动了产业优化,粮经并举。

  走进卧虎镇协力村万亩保护性耕作高标准提档升级核心示范区,只见绿油油的玉米随风摇摆,翻滚成一片绿色的海洋。这里的玉米茎秆粗壮,穗大饱满,更特别的是裸露在地表的根系又多又密。村党支部书记杨喜国介绍说:“这是因为土壤好,地力肥,苞米的根系才能这么发达,向下扎得深,抗倒伏能力强。”

  双辽市十年九旱,风沙大,以盐碱地居多,这里的土地为什么能这样肥沃呢?“我们这个示范区面积有1万亩,全部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全量还田,不折腾大地,一年年养着土壤,效果非常好。”杨喜国说。

  今年开始,双辽市政府与中科院长春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进行战略合作,全力打造“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双辽核心示范区暨200万亩保护性耕作高标准示范区技术集成叠加样板,重点打造卧虎镇协力村等3个万亩保护性耕作高标准提档升级核心示范基地样板。

  如今,在协力村万亩保护性耕作高标准提档升级核心示范区,已将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同浅埋滴灌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有机结合。主要采取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浅灭茬均匀行垄作、平作及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浅灭茬宽窄行平作配滴灌技术等4种模式进行示范,增产潜力大、推广前景广。每公顷保苗7万株左右,每公顷玉米产量在3万斤以上,比实施前增产1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增长0.05%左右,土壤含水量提高14%以上,降低作业成本15%以上,每公顷节本增效3000元以上。通过示范区引领带动,彻底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并培肥地力,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双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双山镇秀水村,由吉粮集团投资1100万元倾力打造,占地6605亩,创建玉米种植基地2600余亩、水稻种植基地4000亩,配肥站一座,拥有新型水稻抛秧机、无人机、北斗导航播种机等先进机具45台套。示范园自2020年起,实施土壤改良技术,通过使用土壤改良剂改造园区内盐碱地,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能力。3年来,共改良土壤6000亩,推广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技术,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公顷增产2000公斤左右。同时,采用水稻机械化有序抛秧、测土配方施肥、北斗导航无人播种、玉米宽窄行、品字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增产粮食10%以上,辐射带动有规模合作社11家、农户1300多户。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双辽市坚持“绿化美化、提升镇容镇貌”,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跃升。

  整齐干净的农家小院,平坦笔直的村屯道路,随处可见的绿树红花,一幅幅美景映射着双辽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

  绿化美化美丽乡村风景线。今年全市新建及完善提高15条精品线公里,累计投入各类苗木7.4万余株,其中茂林镇、双山镇、柳条乡、王奔镇4个乡镇的栽植树木成活率、保存率,都达到95%以上。

  金秀田园美丽乡村风景线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建设项目之一。路线途经金良、桑树、官井、白菜、小白、柳条、石头、祥云、百禄、秀水10个村庄,项目建设涵盖活动广场、围栏改造、绿化提升、绿化围挡、沿线亮化、沿线整体标识,以及导视系统、公共卫生间、沿线景观艺术小品等工程。以“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为目标,以优化乡村空间功能、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为载体,这条精品线正成为沿线村民的致富线。

  途经的八一水库,幅员辽阔、风景秀丽,五库相连的天然湖泊,构成独特景观。“八一湖”旅游风景区内有风景凉亭、排楼等旅游建筑物和设施,每到周末,便有很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其中的百禄村,依托农业产业基地,打造了集餐饮游乐、民宿体验、戏水垂钓、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百禄·乐活小镇农旅产业融合示范引导项目,规划设计了雨水花园、乘风骑行、“多多的家”无动力儿童乐园、庭院烧烤一条街、发呆街、百禄方塘等主题板块,成为农旅结合发展的“新高地”,填补了双辽乡村旅游产业空白,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镇区风貌提升初见成效。茂林镇、服先镇、双山镇、柳条乡的整体风貌大为改观。镇区路段绿化共计13967延长米,栽植各种绿化苗木1万余株,树木粉刷3.8万棵。沿街商户门前杂物全部清除,井然有序。

  茂林镇幅员468平方公里,辖3个社区,27个村,总人口4.5万余人。2020年下半年开展镇区风貌改造,立足建设生态宜居镇区,以为民便民为出发点,高站位谋划,高水平运作,出实招、攻难关,镇区风貌焕然一新。

  投入314万元启动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标准围墙1400延长米,铺彩砖3922平方米,镇村地标全部落成。高标准对9800延长米路段进行了绿化,栽植各种苗木3501株。投资220万余元,更新3.8千米镇区主次干道两侧路灯200盏,并为140个路灯安装了红灯笼。

  在镇区内树立智慧路标。通过微信群、大屏幕广告等方式,广泛动员群众,共同为“四路八街”重新命名,并确立了53处106个带有二维码识别链接互联网功能的路标牌,实现乡村事务“一码通”。“智慧路牌”二维码发放到每家每户,群众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实时了解镇村政务动态、疫情防控、公示公告等内容。

  镇区基础设施提升,投资2971.62万元建成雨污分流项目,投资1915万元建成污水尾水项目。同时,投资54万元建设政府广场,为居民提供休闲环境。“现在一到晚上,居民都会聚集在政府广场,扭秧歌、跳广场舞,热热闹闹。老百姓乐呵了,说明咱的工作做好了!”茂林镇党委副书记朱斌自豪地说。目前,茂林镇区153条巷路全部硬化,农村水泥路通屯通户,达到了无死角、全覆盖。

  目前,茂林镇商业街正在铺设彩砖、进行路面硬化等。提起商业街的变化,云生种业茂林种子化肥销售大厅的个体商户张立军笑盈盈地说:“我在这儿经营种子化肥店20多年了,原来商业街的路又窄又破,可以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现在的油渣路四通八达,道路拓宽后由单车道变成了双向两车道,交通便利了,客流量也增加了,生意越来越好,心里别提多敞亮了。”

  实用排涝沟渠作用明显。全市修整沟渠36条、95.232千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排涝体系,在今年雨水频多的气候条件下,排涝沟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服先镇五一村与合作村属低洼易涝区,村民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为了改变现状,服先镇党委、镇政府经过多次实地踏查,在广泛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五一村和合作村修整了7条排水沟渠。该工程今年4月1日动工,5月20日竣工,总长度12465米,动用土方13万方,修建涵管桥8座,有效解决了困扰五一村和合作村的内涝问题,同时极大缓解了周边5个村2200余公顷耕地严重内涝问题,预计每年可减少损失500万元。

  兴隆镇连丰村地势低洼,易发生内涝,造成耕地减产。今年年初,连丰村决定修整排涝沟渠。动用大型钩机一台,拉出土方1000多立方米,历时15天修出排水沟渠5000延长米,农田受益面积达1000公顷。为了确保排水沟渠顺畅使用,村里组织公益岗人员,每周定期对沟渠进行清理。尽管今年连续下了几次大雨,也没有出现积水内涝现象。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双辽市坚持“典型引路、全面提升”,推进乡村基层治理效能整体跃升,在绘就良序善治的“祥和图景”上又添新彩。

  培树乡村基层治理示范村。健全完善党建引领“一网治理、双应服务”基层治理模式,实施网格化管理,建实织密基层治理网格,围绕抓党建强动能、抓自治夯基础、抓德治润民风、抓法治促和谐的12项具体工作,创新推进积分制、清单制工作机制,形成治理特色,持续推进乡村治理工作。

  说起宝山村这些年的变化,王奔镇宝山村的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以前我们村的不少小伙娶不上媳妇,现在外村的姑娘们托着媒人来说亲。”

  宝山村又名扎兰屯,位于王奔镇北部,幅员10.35平方公里,全村有2个自然屯、5个行政屯,共317户1150人。这里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用“破破烂烂”来形容毫不为过。近年来,宝山村以“六治”融合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逐步实现了由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蜕变,接连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吉林省首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平市十佳旅游乡村”“四平市文明村镇”“省级文明村镇”。

  党建领治,下沉一线直面痛点。宝山村选优配强了村书记,配齐了村两委班子,探索“党建+”模式,构建起“组织一面旗、管理一盘棋、干部一条心、发展一股力”的新格局。有了党组织这个“主心骨”,村容村貌整治维护、厕所革命、秸秆禁烧等一系列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服务善治,回应百姓所需所盼。以服务为导向,宝山村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完善服务措施,健全“一窗口”受理、“一站式”代办领办的惠民服务体系。在村民眼里,村委会就像“百宝箱”,在这里既能办理62项便民服务事项,又能解决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难题,“有事就找村干部”已成为宝山村民的共识。

  平安法治,提供普法用法援助。宝山村建立健全法律援助联络员制度,设立法律顾问工作点,实现小事电话咨询、大事上门解答,为群众提供便捷法律援助。同时,注重用身边事现身说法,利用公示板、抖音小视频等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法律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长效德治,教化引导正向激励。打造孝德文化亭和文化长廊,不定期开展“好婆婆”“好儿媳”选树,倡导时代文明新风。成立“宝山村道德银行”,将人居环境、保洁队伍、五老模范、十户联防、优秀典范、产业带动等6大类并入道德银行的积分评比范畴,村民通过“两荐一评”方式,获得相应积分,凭积分到道德银行兑换相应的物品,鼓励更多群众参与乡村治理。

  居民自治,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定、大家的事大家办。宝山村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村民大会,平常则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重大事项。选出39名有责任心的村民,组建村级联防联控十户长,设计制作了户长“权责卡”, 正面为工作职责,背面为享有待遇,以此明确了“户长要干什么,能享受到什么”,实现有权利有职责,权责统一。注重发挥村规民约自治功能作用,将环境卫生管理、婚丧嫁娶管理等10个方面纳入村规民约。

  社会共治,联合企业互助共赢。宝山村整合社会资源,与7家爱心单位签订了互助共建协议,与4家二级医院组建联盟,与两家爱心协会结对帮扶。共建单位提供的各类资金和物资,都投放到村道德银行,为常态长效推动乡村治理提供了稳定的保障。户长团队则为企业增加消费购买力、提升销售额实现有力反哺,也为企业更好地开辟农村市场提供了便捷渠道。

  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基层党支部既是一面高扬的旗帜,又是一个坚固的堡垒。双辽市着力提升农村党建工作规范化水平,打造标准化基层党支部,推动农村党建工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全市今年拟打造四星级及以上标准化基层党支部20个,重点围绕村党组织书记领富带富能力、党员干部队伍优化、集体经济增收、村级治理成效、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开展创建活动。

  永加乡荣光村党总支部设置“百姓说事”服务点,倾听群众诉求,替群众排忧解难。平时由村书记每天负责接待,做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说起荣光村家家户户的情况,村党总支书记高景泉了然于心。哪家生活困苦需要定时关注,哪户有残疾人员需要医疗费用,哪家的孩子正在上学需要资助等等,高景泉都记在心里。

  “荣光道东垃圾已清理完毕。”这是荣光村村民在“群众随手拍”村务工作群中发布的一条消息。高景泉介绍说:“有了这个群,方便了问题上传和信息沟通,不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为了做好全村的脱贫工作,高景泉积极与财政局、农发办、水利局、农电局等相关部门沟通,推进扶贫项目落地,其中包括育苗扶贫项目,占地面积3公顷,贫困户户均分红400元;光伏项目,贫困户户均分红700元;肉鹅产业脱贫项目,每户增收500—900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协调投资570万元,覆盖耕地面积5000亩,打井58眼,全部通电配套设备齐备,农民每垧地可增收近4000元。目前,荣光村每年的年收入可达100万元左右。

  荣光村党总支发挥村级集体、群众自主、结构产业优势,带动群众致富增收。依靠切割地、机动地,发包年均收入达30万元以上;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高产经济作物面积达200公顷,年增加产值350万元。同时大力推进光伏产业、百亩种植园示范基地,村集体经济实现连续递增。荣光村贫困户127户、222人于2019年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021 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

  荣光村党总支协调市气象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单位,2019年为村里建设了建筑面积为482平方米的新村部,设置了“三室一厅”,即多功能室、文体活动室、医疗计生室和便民服务大厅;联系对接96902部队捐助扶贫资金201万元,铺设2500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修建室外党建宣传栏和文化长廊,安装室外大屏幕、大型标志性建筑等;建立起治安巡逻队和应急救援志愿队,以村干部、“十户联防”户长、辅警为骨干,同时聘请1名律师为驻村法律顾问,形成村、屯、户网络化格局。

  如今的荣光村,已成为双辽市人居环境整治、基层党建和四好农村路的标榜示范村。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过程中,双辽市大胆尝试、推陈出新,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和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深度融合,创新形成“一体管理、总体谋划、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契合基层实际、适合群众需求的“三中心融合”发展之路。

  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53个,县、乡、村文明实践覆盖率达到100%。此外,在合作社、扶贫车间、文化长廊,成立了2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实践点,不断延伸文明实践服务手臂,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思想建设的“主阵地”、文化建设的“主战场”、文明传播的“主渠道”。

  打造线上阵地,创新探索“互联网+文明实践”线上模式。建设双辽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络服务平台,完善“群众点单、中心制单派单、志愿服务队伍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管理”服务模式,推动各种优势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目前,已完成文明实践订单千余条。

  夏末的傍晚,微风习习,在东明镇王家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一幅百姓同乐、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正在上演。村民们穿红着绿,跟随鼓点节奏欢快地扭着大秧歌,而那个把鼓点敲得激情满满的人,正是村里的文书石义。据他介绍,这个广场总投资近30万元,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硬化面积1200平方米,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栽植了松柏和各种花卉,安装路灯16盏,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亭1个、新建文明实践宣传标牌13个。自建设以来,共举办广场舞秧歌活动、移风易俗宣讲、农技知识宣传等活动50余场。

  石义说:“建了广场之后,大伙儿就有活动的场所了。天气好的时候,我就带着他们扭秧歌、下象棋,开展一些宣讲活动,既能提升村民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也有效利用了他们的闲暇时间。”

  王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于2019年运行以来,不仅传播了党的创新理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为疫情防控、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纠纷调解等提供了服务平台。2020年,王家村两位村民因土地边界问题产生了纠纷,两人找到村委会。当时一位驻村辅警到现场排查,指出该范围土地为集体资产,但是两位村民并不认可。之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聘请了法律宣传员,将当事人召集到村部,在实践站工作人员和宣传员的耐心讲解下,当事人终于明白该土地确为集体所有,两家最终和解。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双辽市围绕乡村振兴这个长期目标,把眼光放在转变生产方式、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上来,让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支撑。

  扶持壮大优质电商服务站。全市共扶持19个优质电商服务站,年收发快递量达6000件。完善电商服务站货架、牌匾等硬件设施,提供真空包装机、打包机等电商化预包装设备;设置专人负责站内卫生、摆放货物和运营管理;建立网店服务体系,为村民的特色农产品提供免费包装服务,利用直播带货、开设网店等拓宽销售渠道,帮助农户售卖土特产。

  走进王奔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刘利华大姐正忙着装货:已经打包好的10斤一袋的笨面,装进红通通的礼盒里。地上整整齐齐摆了两排大礼盒。“这都是客户下的单,昨天一单今天一单,我装好就马上给人发走。”她干脆利落地介绍着,手上的活儿也没停。

  刘利华2014年开始做微商,是双辽市的第一批微商。早些年在网上直播讲传统文化,积累了一些粉丝,又因始终坚守“以诚为本”的原则,至今已有3000多名老顾客,遍布全国各地,并在口口相传下,数量不断增多。

  王奔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成立于2020年,主要经营杂粮、大米、笨面、散白酒、豆油、鸡鸭鹅蛋、草编、酸菜、咸菜等农副产品,通过微信平台、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销售,与3家物流企业、1家快递企业合作开展代收代发业务,每月平均发快件900余件,月收入约3万元。服务中心销售的大碴子、花生、黄豆等杂粮产品,全部来自脱贫户。疫情期间,帮助脱贫户通过线上销售禽蛋上千枚。

  为促进电子商务工作的开展,王奔镇设立专人负责电商工作,落实相应政策,不仅提供了展台、电脑、直播设备等软硬件设施,还帮助对接快手2.0和杭州销售公司。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安排下,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就业培训。在二楼设置了90平方米的会议室,今年已培训月嫂、护工、面点师等100余人,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稳步发展标准现代合作社。全市共发展标准现代合作社18家。家加禾合作社以整组农户带地入社、实施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全程托管、“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等多种方式,开展生产经营,土地规模达5775亩,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效能,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共赢。

  双辽市卧虎镇浩然村天地缘农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5月,注册资本611万元。几年来,入社成员已从最初的6人扩大到180余人,流转土地从刚开始的几公顷发展到今年的480公顷,种植作物从玉米发展到花生、小麦、黑豆、香瓜等10余种,还养殖了100多头牛。年收入也从当初的几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0余万元。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合作社主动对接市场,大力发展秸秆回收再利用,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种植、养殖循环,延伸产业价值链,走出了一条集种、养、销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同时将剩余的秸秆打包,以500元/吨的价格出售,不仅为当地农户带来新鲜低廉的饲料,还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环保问题。通过合作社的带动引领,目前浩然村养殖户已达到80户,存栏育肥牛800多头,年收入600多万元。合作社还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共招募贫困人员10余人,年人均工资收入超过2.3万元。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户储粮,是国家储粮的重要补充;农户储粮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双辽市委、市政府深知,搞好农户科学储粮,减少储量损失,相当于开发了“无形良田”,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提高了农民收入,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要事。为此,以“建设一个科学储粮先进村”,来推动全市“小粮囤”工作。到目前,全市共建设符合玉米预计产量在1000吨以上的科学储粮先进村21个。

  玻璃山镇合心村提前谋划,今年初成立了科学储粮专项工作小组,对种粮大户和中小户细化梳理,建立台账。根据去年冰雪过后造成“地趴粮”户玉米高霉变、高损耗、低品质、低收入的状况,确定以村干部户、党员户、种植大户为引领,宣传科学储粮知识,做好地面硬化前期工作。统一购置红砖,为每个农户节约2000元左右。

  村两委成员积极入户宣传,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不管是采取“码趟子”“上栈子”“上楼子”等办法,还是利用铁丝网、聚乙烯网等储粮装具,一定要使玉米离地储存,彻底消灭“地趴粮”;相同条件下,尽量把玉米放在通风好的位置储存,利于降温、降水、保粮;把未熟棒等拣出单独晾晒,防止污染好粮;督促农民勤观察粮情,发现隐患及时翻动,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失。

  采用农企对接、“粮食银行”方式,引导村民科学储粮。村干部入户进行宣传发动,推动农户自觉进行科学储粮。通过镇党委、镇政府的积极联系,合心村部分农户已与四粮集团签署“粮食银行”意向协议,逐步实现从“存粮在家”向“存粮在库”过渡。把科学储粮纳入“道德银行”评比积分兑换细则中,按照村集体要求,硬化存粮地面的奖励50分,通过站栈子、码堆等方式实现安全储粮的奖励100分。目前村内有40余户种粮大户自发铺设了院内砖地,其他农户也计划在秋收后硬化地面,进行立体储粮。预计全村可以减少粮食损失16万斤,减少经济损失8万元。

  汪清特产和龙特产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Copyright @ 2011-2018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013531号

联系QQ: 397195083 邮箱地址:3971950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