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欢迎您!

东北特产不是「黑社会」

吉林美食特产 2022-10-02 07:1183未知admin

  当我看到中国主流媒体中那片燕舞莺歌的景象,我就会想起东北那荒野的风和锅炉嗡嗡作响的声音,那些被遗忘的声音。

  我对东北的历史有强烈的癖好,这块辽阔壮美的土地上,几乎每三十年一个样,这样的变化节奏,世界罕有。晚清闯关东、张家父子、满洲国、苏占时期、共和国长子时期、知青建设北大荒时期、工人大下岗时期……

  考察下来,东北社会有哪些显眼的文化现象呢?一是社会人儿文化,二是体制依赖、权力崇拜文化,这些文化基质都对东北的转型和发展有很大的阻碍。

  早在十多年前,东北黑社会就已是中国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在网上流传的多个「中国十大黑社会」版本里,东北的乔四和刘涌赫然在列,俨然东北大哥的招牌。

  东北黑社会的名声,据说还受到了台湾电信诈骗团伙的认可。有网民称接到过诈骗电话:「我们系东北的黑社会帮派,你的蛾子在我们手上……」。

  东北历史虽然短暂,但是在1949年前一直处于动荡状态,加上敢闯关东的都是胆大得主,所以东北在建国前土匪众多,你可以称他们为胡匪、胡子、绺子,也可以叫他们“刀枪炮”,意味他们有大刀,洋枪,火炮(小土炮)。

  在毛主席时代,一切牛鬼蛇神全镇,别说土匪了,流氓混混都没存在空间。但是文革之后,社会空间一松,东北的一些闲散流氓开始在社会上打打杀杀,甚至形成小团伙。

  其实任何国家在新旧制度交替或社会转轨过程中,都会出现黑社会成长的问题。东北是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色彩尤为浓厚,所以在变革期社会秩序产生了涣散,滋生了一些蛆。

  东北的刀枪炮以哈尔滨、佳木斯(九十年代佳木斯被称作是贼城)、鸡西等地的团伙最为猖镢。成员大多都是老工业基地游手好闲的工人子弟,靠强买强卖或用暴力垄断一些产业盈利,所以当年刀枪炮之间经常火并。

  比如哈尔滨毛四等几个刀枪炮团伙,为抢地盘,几度刀枪相见,在外区打、在矿上打,最后在市内火车站前、市领导办公和居住的红旗大街上展开枪战,火并中致使多人伤亡。再比如尚志市刀枪炮满国林,在决战前编了一个鼓舞士气的顺口溜:“大哥有难, 速来参战,,扛着大刀, 决以死战”,演小品呐。

  说到东北最著名的刀枪炮,得数乔四了,乔四原名宋永佳,(1948年-1991年6月9日),是1980年代末哈尔滨势力最庞大的黑社会首领之一,心狠手辣,手下一帮打手,开奔驰,建小别墅,混的很狂,最终过于招摇,1991年被人民公安逮捕,在一个荒坡被崩了。

  但是乔四死后,关于他的传说却越来越玄,什么网上传的乔四爷夜夜当新郎啊,超车啊,整的他好像在东北一手遮天一样。但是细讲起来乔四是搞拆迁起家的,干苦活脏活的,虽然心狠手辣,但是能量不大。其实这样的地头蛇,中国当年严打各地都能拔掉几个类似的。

  据公安部统计,相较于华中、华南的恶性犯罪高发地,整个东北都少有犯罪高危地区。东北遍地黑社会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互联网文化塑造的结果。

  在网络传闻里,乔四横行多年,因挡了政治局常委的车而被敲掉,刘涌则怒扇了香港天王巨星刘德华的嘴巴子。

  然而,这些故事都经不起细究。甚至连东北人自己,都是在媒体和网友将其神话之后,才听说了他们的事迹。

  刘涌案闻名全国,并非因为刘涌的罪行有多严重,而是其被二审改判死缓后,在网络上引起了激烈争议。在舆论压力下,最高法罕见地将他改判死刑,黑老大的身份就此定格。

  事实上,刘涌在其所在的沈阳并没有知名度。他最初被沈阳市民所知,还是因被捕后当地媒体的报道。即便如此,普通人仍不知道刘涌是谁,以至于出现《沈阳市民要求尽快报道刘涌集团罪行》的消息。

  刘涌在全国范围内暴得大名,要迟至 2003 年 8 月二审改判死缓之后。其二审结果引发多家媒体质疑,《外滩画报》最早发文,随后《南方周末》跟进,新浪、搜狐、网易也相继推出专题网页。

  九十年代中期,东北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累加,治安下降,公安部门开展围剿刀枪炮活动。比如1995 ,仅哈尔滨南岗区在 8 月份专项打击刀枪炮团伙斗争中,先后组织 800名民兵配合公安部打掉刀枪炮团伙34个,破案124起,1996年,哈尔滨打掉“刀枪炮”团伙52个,抓获重大在册逃犯1017名,收捕刑事犯罪分子11479名。

  所以九十年代之后,所谓牛逼的刀枪炮们,该进监狱进监狱,该回家回家抱孩子,该洗白的洗白做幕后大佬,刀枪炮时代已成历史。而且根据2013年《东北地区有组织犯罪特点、成因及预防》一文对东北刑事犯的分析,目前东北真正属于固定、有组织的犯罪团体只占犯人的5.7%。这说明东北地区的有组织犯罪程度其实并不高。

  不可否认的是,东北始终存在着暴力团伙犯罪。但若与旧上海、香港等地的成熟黑社会组织相比,只能算原始的爬行动物。

  被中国人当作黑社会标杆的旧上海青帮,香港新义安、14K、和胜和,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比东北黑社会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旧上海青帮的创立,可上溯到雍正四年(1726 年)反清复明的秘密结社。其徒众多以漕运为业,也被称为「漕帮」。近代以来,漕运衰落,青帮子弟进入上海各行各业,成员间相互扶助,逐渐形成自成体系的社会组织,垄断了上海的犯罪领域。

  香港各帮会被港府统称作「三合会」,其历史源头都能追溯到清初洪门三合会,但各派仍有差别。和胜和等「和」字头帮派源于 1909 年香港第一次洪门大会。新义安的母体「万安」帮则是清代广东民间社团新安堂在香港开办的互助社。

  无论青帮还是洪门,建立之初都带有反清复明的政治目的,从事的大多是社会边缘职业。但是,这些帮会组织严密,可为成员提供完整的社会支持,而且洪门、青帮是跨区域组织,能够形成与合法政府系统抗衡的社会体系,这才是真正的「黑社会」。

  据研究者统计,东北黑社会的犯罪行为大多集中于有组织暴力犯罪(故意伤害、绑架、敲诈勒索等)和日常小型犯罪(如寻衅滋事、汪清特产抢夺等街头犯罪)。

  影视剧中常见的黑帮高级犯罪,如获取暴利的非法交易和投机生意(赌场、性交易、贩运人口,毒品及药品、军火、毒废材料、被盗艺术品和汽车等交易),以及经济商业犯罪(金融、财政犯罪,境内诈骗,计算机犯罪,操纵选举等),在东北都难觅踪迹。

  比如存续近二十年的长春市郝伟成团伙,最初起家于霸占水果市场收保护费。随着组织发展,他们又控制了温州到长春的鞋业物流,最终 2009 年抢占了新世纪鞋城。二十年时间里,他们只是从收水果批发商的保护费发展为收温州皮鞋商的保护费,并无产业升级。

  相形之下,俄罗斯黑手党就高明得多:苏联时期,他们用暴力敲诈、诈骗、盗窃、贩卖毒品等手段获取巨额资金,苏东剧变后,他们及时介入房地产、服务业、金融业等合法行业,进行再投资攫取更大利润,与正常社会形成经济循环。

  只是,上述操作对于主要由初中学历人员组成的东北「黑社会」来说,实在难以完成。

  产业发展的乏力,进而导致东北地区的「黑社会」很难实现跨地域扩张。 就东北三省 120 件涉黑案件的统计显示,涉黑组织成员中,同乡关系占到 64.8%,同事关系占 24.2%,亲属关系占 6.6%,所以,这些组织大多只活跃在特定地域范围内。

  例如吉林省白城市交通村村委书记郭云智,利用职务之便,依托村党委组织,构建起自己的「黑社会」集团。郭云智利用发放工资、物质奖励或授予「劳动模范」「先进党员」等称号收卖成员,并指使他们暴力威慑全村。然而在其 22 年的村支书任职生涯中,他始终没有把自己的势力扩展到交通村之外。

  但过于虚弱的东北「黑社会」,只得依赖地方保护伞才能运作,而这些保护伞的级别,绝大多数低于县处级。

  成员素质低下,经济基础薄弱,空间分布狭小,离不开「保护伞」扶持,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东北「黑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黑社会」初级阶段。

  作为社会现象,「黑社会」需要发达的自组织空间,才可发展壮大。东北「黑社会」之所以难成大器,正是因为这一地区的市民社会发育不良。

  东北城市「社会」发展停滞,与始自满洲国时期的大规模工业化密切相关。此前,东北各城市与其他地区的社会组织并无显著差异。

  ▍伪满洲国时期沈阳市地图,日本人规划的满铁附属地城区几乎和沈阳老城等量齐观

  为弥补本国资源不足,日本在东北重点开发矿产资源,由此形成一批重工业城市和区域,如沈阳的铁西工业区,出产铁矿的本溪湖,炼钢所在地鞍山,出产煤矿的抚顺、阜新。

  这些重工业都不需要行会、帮会等社会自组织,它们的行业特点就是资本密集与劳动密集,工人都被紧密地组织在生产单位之中。

  1949 年后,东北的重工业城市迅速转为国有体制,单位制牢牢控制了城市工人生活,个人不需要在单位保障之外谋生。直到 1990 年代下岗潮,单位都是城市人的生活中心。

  这种社会模式,更不会产生任何成熟的社会自组织。甚至以自由流动为前提的市场经济,在东北也很虚弱。

  改革开放后,被公有制企业抛弃在单位外的城市人,首先进入了「社会」。这些人往往一起成长于厂矿大院,能形成有效的初级联系。

  ▍网络作家孔二狗写的《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 20 年》,核心人物就是退伍后在东北找不到工作的「社会人」

  九十年代后,由于东北的市场环境不成熟,企业成长不得不依靠行政资源。新兴的房地产领域尤其如此,刘涌的嘉阳集团壮大发展,正是以行贿取得中街地块开发权,转而使用暴力手段拆迁。

  于是,桦甸美食一个个游离于单位制之外的「社会」老大形象,在没怎么见过「社会」世面的东北人心中冉冉升起。

  不过,「黑社会」与行政权力交往过密,虽然有利于初期野蛮生长,但也导致寿命很难超过十五年。因为在现行体制下,县处级以下保护伞在关键岗位最多只能呆十年,和龙特产每当基层换届或案发,当地「黑社会」都会随之覆灭。

  搞笑而诡异的是,尽管东北并没有那么多真正的黑社会,但东北的确存在着社会人儿文化——装作幻想自己是“道上”人物,并以此为荣,而且这种文化深入东北社会的肌理。

  比如辽宁那边管在黑道上立威叫做“立棍儿”,煞威风叫“撅棍”。值得注意的是,“立棍”与“撅棍”并非黑社会独有的切口,而是一度非常流行的民间语汇。以至于在前些年沈阳市法院的判决书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用语:某某某一贯横行立棍……

  再比如,在东北经常能看见穿着打扮像混社会的人物,其标准形象为膀大腰圆,或者瘦成鱼刺。发型一般为炮子头(半寸、圆寸、盖儿头、秃头)。颈部有饰物多为金链子(特别粗大的那种)、佛珠、玉坠等。胳膊上带着纹身。手里拿着一个小包,走路有时候弯着腰,远处看去,像刚从海里捞出来的皮皮虾一样。嘴里说话非常痞,似乎是个狠角色。

  但是细一打听,这种社会炮子很多根本不是黑社会或者混混,也许就是倒腾蔬菜的、开牙诊所的、五金店的、厨子、修车的、买衣服的、剪头的……他们就是喜欢整成这个造型,觉得这种形象比较狠,比较霸道,比较有范儿,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变种cosplay。

  但往深了讲,这种社会人现象本身说明了东北底层文化里有一种对暴力崇拜的色彩,一种草莽秩序,即谁狠谁牛逼,谁拳头大谁是爹,什么现代法律秩序和契约精神,都去你妈地。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Copyright @ 2011-2018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013531号

联系QQ: 397195083 邮箱地址:3971950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