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丨渝中美食:回忆中的浪漫往事
小时候我吃过的美食,大都集中在解放碑。外地人不懂,只有土生土长的“老重庆”懂,一二十年前去解放碑,称为 “进城”。那时候的解放碑或者说渝中区,就是重庆的一个“欢场”,吃喝玩乐,应有尽有,一个充满流行色彩和时尚坐标的地方。
关于“进城”的故事,就像“解放碑的钟”——不摆了(重庆方言:“很巴适”的意思,形容非常安逸,很享受)。早前去解放碑,交通不是很发达,比如我所在的江北区大石坝,“进城”要转三道车,近两小时路程,所以对于“城”里的一切,存在着神秘感和好奇心。
时有“进过城”的同学回来告诉大家,位于八一路的一家火锅巴适惨了,说起那些菜都一副垂涎欲滴的表情。听到的同学按捺不住,决定周末凑钱去开个“洋晕”。可周末的解放碑,到处都是人,找到那家火锅时已经没有位置,我和一道去的同学,只能找别的吃去。
那时又一个重庆方言“打望”开始流行,说的就是解放碑美景多耍事多美食多。我们几个虽未吃成同学推荐的那家火锅,但当时懊恼的情绪很快就被各种“美”所抚平,围着阳光斑驳的解放碑转开去。走到邹容路的位置,我们看见很多人站在一幢西式建筑风格的平房前,指点着什么,于是也跟着挤到人群前,发现是一家造型独特的西餐厅吸引游客们争相围观。大家莫名其妙地有些兴奋,肚子也饿了,看见挂在门口的价目表也不贵,便晃晃荡荡地走了进去。
看着菜单上一道道不熟悉的菜名,我们几个悄悄拿眼去看服务员。服务员大概明白了我们的意思,态度很好地为我们推荐了几道菜,咖喱鸡饭、牛肉丝饭、面包……大家凭感觉选择了自己想要的菜品。我的牛肉丝饭很香,吃面包的同学也说巴适,只有吃咖喱鸡饭的同学有点不习惯,表情奇怪地望着我们。大家边吃边笑,声音却不敢大,害怕在外人面前出了“洋相”。
这是我第一次吃西餐,虽没有像外国电影演的那样用刀用叉,却成为我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深刻回忆。
以后的岁月,整个重庆逐渐开放和繁华,去解放碑也不叫“进城”了,杜尔伯特十大美食但渝中区的美食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时的重庆火锅也因与重庆人性格中“直爽、热辣”的特点相似,逐渐火遍国内外。我记得当时有一家充满异国风情的海鲜火锅特别火热,因为它中午、晚上都有伴餐表演,还有模特走秀,让那个年代的人们津津乐道。
印象之中,解放碑引领美食风潮的还不仅于此,在八一路逐渐演变成好吃街的过程中,新华路有家中餐馆也以另一种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当年这家店开启了通宵营业,为重庆流光溢彩的夜生活提供了一个夜宵好去处。因为不像大排档,从菜品到店面风格,都颇上档次,食客们络绎不绝。
这样的景象其实也是渝中区餐饮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有关“进城”的浪漫往事也一桩桩一件件地萦绕在我的心头。比如,有次我请一位身份尊贵的朋友在解放碑一家餐厅吃饭,朋友想喝高粱酒奈何餐厅却没有,但很快店家就帮我在附近一家小食店找到;还有一次,我参加完“巴蜀笑星擂台赛”活动后特别想吃回锅肉,就近在七星岗一带找到一家特别地道的家常菜馆,十分满足地吃了一顿以回锅肉为主的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