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节 满族何记糖葫芦酸里裹着甜的童年记
“保定府名吃满族何记糖葫芦,卖葫芦喽,冰糖的。”这响亮的吆喝声,刻在了许多老保定人童年的记忆里,那一串串晶莹似琉璃的糖葫芦,叫人直咽口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一非遗美食的传承奥秘。
很多人在品尝糖葫芦这一美味小吃时,总是忍不住发问:它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
相传冰糖葫芦起源于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赵惇最宠爱的贵妃生了病,不思饮食,皇帝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按照这个办法服用,贵妃果然病愈。后来这种做法传到了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现在的冰糖葫芦。
而远近闻名的满族何记糖葫芦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祖上为满族镶黄旗。原姓“赫舍里”,是清顺治六年进关,“赫舍里”跑马圈地来到保定小梁山。后因清朝没落,将“赫”姓改为“何”。满语“糖葫芦”叫做“蜜旦旦”。
说起做糖葫芦,那是何家的家传绝活。他们做的糖葫芦,看上去晶莹剔透,干净漂亮;吃起来又入口酥脆,不会粘牙。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利用麻山药的白泥馅、红小豆的澄沙馅、山楂、黑芝麻糊、瓜子仁、橘子瓣、橘子皮等,做出花、鸟、鱼、虫及各种人物等几十种造型,个个栩栩如生,美如工艺品。
从选材选料、塑形,到利用不同的水果调配颜色、搭配味道,都极具匠心。让人叫绝的还有一点:如果不小心,把“满族何记糖葫芦”掉在了地上,只须捡起来用嘴吹一吹,沾上的沙土会被吹掉,不像有些糖葫芦只要沾上点土,立刻就变成灰蛋蛋。“掉地不沾沙,酥脆不粘牙”一来二去,人们赞其“神奇”,便送一雅号曰:“玻璃糖葫芦儿”。
更让何家人引以自豪的是,“满族何记糖葫芦”第四代传人何栓子制作的糖葫芦,被当时的朝廷看中,以“珍珠”“翡翠”“三结义”“五虎将”等命名进献宫中,不仅常常被宣进皇宫饱皇亲国戚们的口福,更是得到了老佛爷慈禧的喜爱。所以,“满族何记糖葫芦”屡次作为贡品被召入宫。
作为贡品的糖葫芦,质量自然是最佳的。要想保证这一点,制作者们几乎是每个环节都极其讲究。外形晶莹剔透,山楂饱满鲜亮,这是满族何记糖葫芦最显著的特征。
因为沿袭着传统,满族何记冰糖葫芦还有很多特别的地方。比如它从来没有大大的糖片,这是因为做贡品时不允许有任何尖利的部分。
因为给皇家进贡的缘由,满族何记冰糖葫芦的选料和做法更多了些细致与讲究。三百多年过去,各式各样的冰糖葫芦已经层出不穷,但何记的冰糖葫芦依然沿用着最传统的纯手工制作技艺。
首先是原料,何记用的山楂是易县紫荆关和承德青龙县果子,在山楂的处理上不用“洗”,而用“抖”,保证山楂外观亮而不乌。其次是“挖核”,何记用镊子镊,这样既能保证果核去除干净,又不伤果肉。察哈尔右翼前旗特产
再就是“蘸”,何记用砂锅,保证做出的糖葫芦不串味。熬糖用的是果木炭,口味最为纯正。很多回民特意来买何记糖葫芦,是因为一般糖葫芦蘸糖后冷却必须用油案板,而何记却用水案板,这也是别家都无法操作的独门秘籍。
有些糖葫芦虽然糖很多,但不一定好吃。真正好吃的糖葫芦并不在糖多,关键是熬糖的火候:欠火则糖出沫子,蘸出的糖葫芦成糊状,外表不透亮;过火则糖色重,入口有苦味不受吃。
熬糖讲究用铜锅,紫铜锅最好,可以保证糖的颜色清亮不浑。不同的水果,熬糖的火候要求也不同,所以糖葫芦蘸糖的时候要快,糖不能太厚、太多。察哈尔右翼前旗特产
这里面的门道听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是几代人苦苦探索不断积累起来的技艺和经验的结晶,传承下去的依然是一滴滴的心血。
满族何记糖葫芦第六代传人何立秋曾受访拍专题片《何记糖葫芦》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获得《开眼界》展播二等奖,后来满族何记糖葫芦还上过河北省台和央视春晚。
满族何记糖葫芦第七代传人何平安2013年被评为保定老字号协会会员。2016年被评为保定市级非遗传承人。
满族何记糖葫芦第八代传人何罡、仇金红在2015年“保定老字号记忆”有奖征文活动,文章《何记糖葫芦》获得三等奖。创新的木糖醇糖葫芦获得了2017年华夏神韵(中国·大午)非遗文化旅游节“十佳非遗创新作品奖”。
近年来满族何记糖葫芦在传统糖葫芦的系列上又推出创新了养生系列糖葫芦和特殊人群吃的“无糖、木糖醇”系列糖葫芦。察哈尔右翼前旗特产好味道,贵在坚持,重在传承。满族何记糖葫芦一直秉承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