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王白桥:旧物
通榆十大美食有一天书法课课间,班上小朋友得意地递给我一个大盒子,让我看看她的收藏。打开一看,好多格,每格都有一块小石头,并用小纸片标注着名称:黑曜石、青金石、紫水晶、白水晶、石膏……小朋友得意地问我:见过这些石头吗?并慷慨地要将有复本的赠送一点给我。
我也送了她几块石头,都是零碎的印章材料抚松特产。小朋友一一问清名字:寿山石中的芙蓉石、高山石,青田石中的封门青,昌化石中的昌化田黄,并当场做出标注,小心翼翼地放入她的大盒子中。
同学们后来陆陆续续带来自己的收藏,有玩具枪系列、动漫书系列等等,下课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收藏摊在写字的大桌子上,大家挤在一起看看,玩玩,喜悦异常。我也因此想起自己自小而来的收集的嗜好。
家里本来有几个铜钱,就希望多收集一点,这个爱好持续了很多年,而所得甚少。记得小学时用几本练习册换得清朝的铜钱一两枚。印象较深的是读初中时,用一本《冰川天女传》和同学换得“崇祯通宝”一枚,钱颇硕大,铜质也好,和自己想象中末代皇帝的气质相差甚远。
家乡旧有漆器厂,多以滑石制作多宝屏风,我也曾经在漆器厂的废料堆里捡到过很好的滑石材料用于印章。20多年前认识印人李夏荣后抚松特产,他为我讲解印章材质的高下、分别,并带领我出入印石集散地锻炼眼力。
一次在红园,他看中一块印石,讨价还价后,让我以80元买得。买到以后走出很远,他才告诉我,这是昌化五彩石,较为名贵,卖家不识货,所以我是捡漏了。并且说:这么好的印石,再找个好手刻一下,会是一件非凡的艺术品。我问他:那么找谁刻好呢?他认真地看了我半天,无奈地笑起来:看来只有是我给你刻出来了……这方印,夏荣兄后来刻为肖形印,并四面落隶书款,确实成为我所珍藏的一枚不可多得、美轮美奂的精品之作。
自从掌握了印石的相关知识,我的兴趣越来越高,曾经千里迢迢,从很远的地方收集寿山、巴林、昌化,乃至长白石的素章,再寄到东北边陲的小镇桦甸请一位高明的雕工师傅刘秉臣雕刻,东北的冬天很寒冷,室内又非常温暖,在这一热一冷的交替中,很多石头开裂,我那时候年轻,就毫不犹豫地放弃。而完整的石头,在秉臣兄巧妙的雕琢中,拥有了非常精致、漂亮的钮,到现在还在手边的,有狮子钮、卧马钮、鳌龙钮、象钮等好几个种类,我和秉臣兄成为很好的朋友。那些年,他因为出色的手艺收入相当好,曾经带着妻子从东北乘坐飞机前往香港购物抚松特产。
虽然挣了一些钱,做手艺是很辛苦的事情,后来他利用地域的优势,开始从事人参等大兴安岭特产的销售工作,雕钮的工作就放下了。在他从事这些贸易活动的伊始,还给我寄送了一大包人参。
这些印章,伴随我度过了跌宕的岁月。它们被陈列在我工作室的书橱里,看到了来访的宾客,看到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也看到我孤独地坐在桌前,读书或者写下自己心中的文字。它们看到了在一些年里,这间房子中小朋友们认真地学习书法,隔着橱窗好奇地打量着它们;也看到了忙忙碌碌的我几乎无暇顾及这间工作室,空旷的工作室中只有蜘蛛在安静地结网,捕捉蚊蝇。
院子里的草木出于天生,也就没有那么娇贵,它们在风雨中茁壮成长,慢慢长高了。在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中飘叶又萌芽。我所珍藏的这些并不珍贵的石头也在发生着静悄悄的变化,有些微微的裂纹产生了,就像人到中年的皱纹。
这一次,我没有果断地把它们扔掉。我还把其中裂得最多的一块放入自己的衣袋,常常摩挲。在我的摩挲中这块来自遥远的内蒙古的石头越来越温润,越来越有光泽,而它身上的裂纹更像是我们多年友谊的见证,我很珍惜它。
这样的意思是小朋友们所不明白,也不需要明白的,他们大抵和年轻时的我一样,喜欢光鲜的、毫无遗憾的事物。
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美学学会会员,扬州大学扬州八怪研究所研究员,扬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萧娴评传》等,发表长篇童话《恐龙方舟》等,有作品入选中少社阅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