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川味名品四川资阳“临江寺豆瓣”
说起川味豆瓣,极易让人想到素有“川菜之魂”美誉的郫县豆瓣,无论餐馆与家庭,郫县豆瓣都是厨房常客。对于四川资阳市的特产临江寺豆瓣,今人恐为陌生,但至多三十年前,临江寺豆瓣却顶有名,毫不亚于百多公里外的郫县同行。
抗战时期,四川曾有句顺口溜“甜内江、酸保宁、苦重庆、辣资阳、咸自贡”,用来比喻当时省情,说的是内江的糖、保宁的醋、自贡的盐、资阳的辣豆瓣几样特产,“苦”则指山城百姓在日机重点轰炸下苦不堪言。
资阳好豆瓣多出临江寺,其时临江为县辖乡,因几丛宫观毗邻沱江,故名临江寺,其中以聂守荣和朱丁丁两大家酱园尤佳,据志书载:“临江寺聂、朱二姓酱园,所制豆瓣有二十余种汪清特产,远近驰名。初系聂守荣创始,继则陈庆兴父子研究,日趋美盛。”
聂守荣原为从简阳到临江挑卖酱货的小贩,清乾隆三年始在临江街上开办义兴荣号酱园制售豆瓣。后因酿造高手陈庆兴助力,聂家豆瓣迅速崛起,聂家族内聂明廷、聂锦文、聂宣烈、聂显烈、聂季烈等人分张立号义兴福、中兴祥称雄当地,时称豆瓣世家。
朱家人做豆瓣晚至清末,从业颇富戏剧。据说朱丁丁欲以一文钱在聂家酱园买豆瓣和酱油,被聂家老板方到住,才赌气投资入行,立号国泰长与聂家竞争,其后人朱必长、朱茂繁、朱文清更纷纷开办国泰兴、国泰明等号以为对峙。
在聂朱长年你争我赶中,临江寺豆瓣日渐成器,两系酱园在工艺和经营上皆趋精湛,生意兴隆,名声远扬,上演一台龙争虎斗而携手双赢的好戏。至民国后期业已有香油豆瓣、仔姜豆瓣、甜糟豆瓣、金钩豆瓣、杏仁豆瓣、火肘豆瓣、混合豆瓣、红油豆瓣、口蘑豆瓣、八宝豆瓣、银鱼豆瓣、鱼松豆瓣等二十多个品种问世。
香油豆瓣是头牌,油润发亮、酱香馥郁、味鲜微辣,仔姜豆瓣色泽鲜亮、辣而不辛、脆嫩化渣,独门绝技金钩豆瓣、杏仁豆瓣则是瓣粒成型,闻香沁心脾,品味余齿香,入烹佐餐俱佳,直接下饭更是大受欢迎,有言为证:简州包子石桥面,临江寺豆瓣下干饭。
临江寺豆瓣能如此卓尔不群,跟特别的原料和工艺密不可分。临江寺地处川中丘陵,面朝山峦,背临大江,该区盛产优质二白胡豆和二荆条海椒,并且寺内尚有“菩提”、“伽叶”两口盛传千年的古井,水质清冽,回味甘甜,皆是制好豆瓣的天赐厚礼。
胡豆用水浸泡至大皱皮,用石磨脱壳晾干,多年后改用脱壳机直接干胡豆脱壳双阳十大美食。二荆条去把蒂洗净宰烂,加盐腌制三四个月后以石磨推细成酱。芝麻炒干以制麻酱,着实干者以制麻油。热菜油下拍破的老姜煎酥即成香油。花椒、胡椒、山奈、八角、小茴香、陈皮、桂皮等香料一应烘干晒干碾细备用。
豆瓣经接种、制曲、撒盐水等工序后,要入缸日晒夜露发酵一年,其后再配以海椒酱、麻酱、麻油、甜酱、白糖、香料等以成型,最后再根据不同口味的品种分别加入金钩、火肘、鱼松、香油、红油等辅料以为成品。
早年临江寺豆瓣以竹筒盛装,内外糊以牛皮纸防止浸漏,竹料就地取材,方便经济,美观大方,易携带且不变味。临江寺豆瓣借川中交通要冲之地利,沿着成渝公路西上东下,运送至各地售卖。
1951年春,义兴荣、中兴祥、国泰长、国泰兴和裕丰五家酱园合并,组成资阳县临江乡酱园联营社,1954年3月由县供销合作社购买接办,改为资阳县供销社临江寺酱菜加工厂,1958年9月18日,正式更名为国营四川省资阳县临江寺豆瓣厂。
此后近四十年间,临江寺豆瓣受惠于川内外食客喜爱,销路旺盛,获利颇丰,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并成功打入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还陆续增加了酱油、麸醋、豆腐乳等酿造品类。
1995年9月,成渝高速初通,临江寺豆瓣厂在推行了三届集体承包责任制之后完成股份制改造,更名为临江寺豆瓣有限责任公司。好景不长,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亏损,逐渐资不抵债,于2002年1月重组为民营企业。
本世纪头十余年,临江寺豆瓣数度经历停产、复工、商标争议等番折腾,产品味道走样,市场急剧萎缩,进而走向破产。曾经让人回味无穷,传统地道的老川味豆瓣,终归还是随着江水付诸东流,一去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