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准“钥匙”打开贫困“枷锁”——通榆县脱
从2016年初的28746户54598人,到2017年底的10139户17856人,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县和全省两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通榆,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用非常之力,挑非常之担,双辽特产做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仅仅两年时间,为近七成贫困百姓打开了贫困的“枷锁”。
起跑决定后势,开局关系全局,顶层设计关乎脱贫攻坚工作成败。通榆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殚精竭虑,精心谋划,高位推进,以理性思维从顶层做了系统的设计,高标准确立了以“七个责任体系”为统领的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总体思路,制作了《脱贫攻坚总决战指挥图》,制定完善了47项制度办法,出台了18个部门助推脱贫攻坚支持计划。顶层设计趋于完善,目标线路周密清晰,那么该如何保证能够得到落实呢?
夯实责任是核心。脱贫攻坚千斤重担,领导干部是核心。只要领导干部善挑重担子,能啃硬骨头,敢接烫手山芋,工作就能打开局面。通榆县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由县委副书记兼任县扶贫办第一主任,强化了县委对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在乡镇和各行政村分别成立了由党组织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工作组织,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合力抓脱贫攻坚的态势。实行县委常委脱贫攻坚工作定期例会制度,重要事项集体研究决定,确保信息互通、步调一致。严格执行《通榆县脱贫攻坚工作干部职责分工(试行)》,实行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管理机制,确保人人明责、人人担责、人人尽责。
资金保障是命脉。为打赢这场历史性战役,中央和地方都投入了前所未有规模的资金和资源。2016年全县共筹措脱贫攻坚资金20.27亿元;2017年筹措资金36.132亿元,有效保证了“有钱干事”。在扶贫资金使用上,建立了“一个责任书、四个合同”范本,保证了产业扶贫规范进行。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人负责、专款专用”和“县级报账制”。在扶贫资金监管上,针对资金到位、分配、拨付、使用等关键环节,开展跟踪审计,确保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通榆县高点站位、提前谋划,规定在2020年后,所有产业扶贫资金必须全额退还各乡镇农经账户,从根本上杜绝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出现。
问题整改是关键。几十年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模式导致了扶贫不精准、粗放式扶贫等问题。面对当前精准扶贫的新要求、严要求,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自查自纠努力发现问题,对照各级各类巡视巡察及国家第三方评估反馈主动认领问题,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征集查找问题,将当前存在的问题查深查实查透,制定了问题整改方案,从县领导到各乡镇各部门直面问题,客观分析,积极整改,开出问题清单,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通过切实解决问题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再上台阶。
强化督察是重点。作风建设攸关脱贫攻坚工作成败,决不能群众脱贫了,干部却倒下了。通榆县从2015年开始构建权力运行大监督工作格局,并运用于扶贫领域,构建了权力运行“四上”体系。切实加强扶贫领域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案件和作风问题,严厉惩治基层干部“雁过拔毛”“小官大贪”。出台了《通榆县不称职村干部处置暂行办法》,加大脱贫攻坚工作中不称职村干部的处置力度。整合县乡两级资源,组建了督察指挥中心,出台了《关于赋予督察结果审定委员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相关权力的办法(试行)》,赋予督察人员在脱贫攻坚中更大的权限,推动各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研究出台《脱贫攻坚工作黄牌警告制度》,在确保工作落实上又加了一把锁。
习总书记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第一场战役”,那么该如何保证不落一户,不丢一人呢?
精准扶贫要确定病患,才能祛除伤痛。只有全面准确地识别贫困对象,做到极致精准,才能为精准扶贫打牢坚实基础,实现扶真贫。通榆县严格按照“应纳尽纳、应出则出”原则,对精准识别实行动态管理,每半年组织一次筛选甄别,确保阶段性精准,真正的贫困人口一个不落下,非贫困人口一个也不纳入。
精准扶贫要找到症结,才能对症有方。通榆县综合考虑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通过13个部门数据比对、“六步工作法”和大数据平台信息录入等措施手段,对贫困人口进行再识别,按照贫困程度确定“药量”,依据致贫原因制定“配方”,划定了“产业扶持户、引导扶志户、政策保障户、跟踪扶智户”标准,科学划分了“三星四类户”。
按照省委、市委的整体工作安排,通榆县确定在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那么该如何实现既定目标?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精准扶贫就是要“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因地制宜,在优势资源上做文章,编织了一张张脱贫保障网。
抢抓政策优势,“搬”出一个小康。通榆县抢抓国家和省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及国贫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机遇,率先在乌兰花镇陆家村、迷仁村创新性提出易地扶贫整村搬迁试点项目,农民上楼后平均剩余补偿资金10.7万元,成功打造了“陆家模式”。2017年,又按照“源于陆家、高于陆家”的标准,在29个村进行整村搬迁。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整村搬迁,所有新区安置点做到了电采暖、光伏屋顶、天然气、污水处理、视频监控、预留楼房及建设用地、强化培训、牧业小区、农机园区、家庭菜园、电商综合服务站、党的建设“十二个统一”,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收入分配、农业生产方式、农民身份、农民思想观念、农民生活方式的“六个转变”。
利用产业优势,带动一方百姓。通榆县实施产业扶贫,不是“就脱贫论脱贫”,而是顺势而为、借机成事,推动脱贫攻坚与县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脱贫攻坚中寻求产业发展,用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在摘掉“穷帽子”同时,又推动了经济发展,彻底拔掉穷根。近年来,通榆县引进和培育了吉运牛、牧原猪、歌珊驴、咱家鸡、亨通羊、天意辣椒、天成蔬菜等产业项目,并相继投产运营,运用“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有了可持续性保障。同时,也给本地贫困劳动力直接就业、参与产业链带来良好契机,大大带动了扶贫就业和“守家经济”。
发挥地利优势,用好一亩庭院。通榆县农村庭院面积大、地力好、水肥足,他们在农民的“小庭院”里,做出了脱贫致富的“大文章”。在2016年庭院辣椒和庭院蔬菜取得良好效益的基础上,2017年筹措整合资金3000余万元,对庭院经济进行高标准政策补贴,在2个镇整镇推进,9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在非贫困村鼓励整体发展,带动农民29249户(其中贫困户9945户)发展庭院种植,种植面积达到29787亩,带动贫困户17067户发展庭院养殖,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2018年,在总结过去两年经验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
借助电商优势,卖出一个好价。通榆最大的优势在于良好的生态、优质的农畜产品资源,最大的劣势是区位不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量的优质产品“藏在深山人未识”。“通榆模式”的成功打造,让“碱不落、瀚海良田、花芊谷、通榆丰”等一系列特产品牌广为人知,通榆县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得到放大。借助这一优势,通榆县探索扶持贫困户“开办网店、组建合作社、成为供应商、参与产业链”4种扶贫方式,采取“设施扶贫、平台扶贫、消费扶贫、爱心扶贫”4大举措实施电商扶贫。2016年以来,通过电商扶贫带动2万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年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抓住阳光优势,增添一份收入。发挥光伏扶贫收益高、时效长、收入稳的优势,通榆县在90个贫困村分别建设500千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每年可获得扶贫收益2700万元。外加保利协鑫1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120万元分红,通榆县每年可带动94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持续为贫困户提供20年稳定的“阳光收入”。同时,通榆县还谋划了“光伏+”项目,利用太阳能板下部空间,发展中草药等种植,继续扩大贫困户收益。
做到脱贫不返贫,是提高脱贫攻坚工作质量的要求,也是保证脱贫攻坚成果不受损害、圆满完成目标任务的需要。那么,该如何才能让百姓不再返贫呢?
要让贫困病患不再担心。保健康才能奔小康。通榆县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提交5000万元,改善了县乡村医疗设备,对城乡贫困人口实施重特大疾病政府兜底救助和“三下沉、两提高”等政策。两年来,政府兜底救助投入资金733万元。完成全部172个行政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在全县22所公立医院都建立了“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平台。县乡村三级巡回医疗诊疗人数50701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为100%。从此,看病贵、看病难,特别是因病返贫问题得到解决。
要让孩子读书更加安心。扶贫必扶智。通榆县在对全县2358名建档立卡困难家庭学生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实现每个学校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都有包保责任人,从心理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帮助他们,确保没有一个孩子因贫辍学,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相传。
要让脱贫退出发自本心。脱贫最重要的动力是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聚焦精神扶贫,创造性地开展“志智双扶”工作,为脱贫群众制发光荣证,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在精神、思想、志气和动力上的贫困。在全县推广“新村俗民约”,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形成了乡村文明新风尚。广泛开展善道、美道、富道、孝道“四道”模范家庭评选活动,以身边的事来教育身边人,起到了强烈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激发调动了村民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努力向上的决心,进一步提升了农村文明程度。
脱贫攻坚,历史的使命,人民的重托。在通榆这块土地上,37万通榆儿女,信心百倍,坚韧不拔,团结拼搏,极致精细,正朝着2019年脱贫摘帽,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