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粮食增产背后的“科技密码”
在白城市引嫩入白白沙滩灌区重点试验站,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如今的米粮川。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经过两年的改良,将这里45公顷重度盐碱地全部变成了优质的水稻田,临江十大美食产量由原来的每公顷1000斤,提升到现在的每公顷16000余斤。
2013年起,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与镇赉县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合作社通过种植水稻新品种、施行种植管理新技术,水稻单产显著增长,并通过了国家有机水稻的技术认证,合作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多年的科学种田经验告诉我,向土地要粮是有限的,向科学要粮是无限的。”合作社社长任志国说。
今年,白城市粮食产量再破百亿斤,实现了粮食生产“十连增”。而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则是白城市推动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密码”。
白城市紧紧依托国内、省内高端科研院所和科技种业企业,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力量和作用,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杂粮杂豆、燕麦等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培育应用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等最新、最优新品种。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种业大县建设项目,全面加强洮南国家级10万亩玉米种子繁育基地“五化建设”。目前,洮南市车力乡玉米制种专业合作社与6家种子企业签订了玉米制种合同,落实玉米制种1.6万亩,超过今年制种计划的1%。白城市农业科学院通过育种技术突破与优异种质资源整合创新,选育出不同熟期、不同加工类型“白燕系列”新品种23个(裸燕麦新品种15个、皮燕麦新品种8个)。白燕2号、白燕5号、白燕7号等燕麦品种以其良好的适应性和优良的品质,受到了国内其他省区的欢迎,在河北、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17个省、自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在80万亩以上。
为保护利用好黑土地,加快恢复和提高黑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白城市积极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依托中科院长春地理所,推进白城市黑土区盐碱地高效治理示范区建设,重点在镇赉县四方坨子建立水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与稻田养殖模式示范区1万亩,在大安市红岗子乡万发村建设盐碱地水田“良田+良种+良法”三位一体高效治理示范区1万亩,在洮南市大壮马场建设低产盐碱旱田改良及高效利用示范区0.7万亩,在洮北区到保镇建设退化草地恢复与生产力提升技术示范区0.3万亩,在大安市姜家甸草场建设轻中度退化草地恢复生产力提升技术示范区0.3万亩,在大安市牛心套保苇场建设盐碱湿地“稻—苇—鱼、蟹—菇”立体高效复合生态农业模式示范区1万亩。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今年还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
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基础,以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配合推广机械化深施肥、施用微生物菌肥、水肥一体化等集成节肥技术,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白城市累计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56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95%。采取推送手机短信、发抖音视频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土肥管家”app软件,扩大推广应用范围,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对接4家微生物菌肥生产厂家,在洮北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玉米、水稻应用微生物菌肥试验示范取得较好效果。各县(市、区)结合省相关项目,建立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示范区开展玉米高效缓释肥应用、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水稻侧深施肥等技术试验示范,推进土壤改良和“一控两减”,基本实现肥料减施15%,农药减量20%。
白城各地利用去年秋收前后有利时机,积极组织承担保护性耕作的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与种植户对接,达成合作意向,选择适宜地块,预留覆盖秸秆,把保护性耕作落到具体地块、种植户、作业者。今年3月,白城市农业农林局组织农机部门干部技术人员、农机合作社等30多人,赴梨树、双辽学习“梨树模式”和保护性耕作推广机制。4月,在大安市大赉乡召开了全市保护性耕作推进现场会,对全面推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确保完成全市2021年保护性耕作目标任务作了具体安排部署。临江十大美食截至5月19日,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523万亩,比省里下达任务多13万亩,超额完成2.5%。针对免耕播种机投入较大的实际,各地加大补贴政策宣传力度,实行优先补贴、应补尽补;鼓励生产企业根据农户、合作社需求,增加赊销、租赁等销售模式,待作业补贴结算后再付购机款。全市共新增免耕播种机1914台,保有量达到4959台,满足了作业需求。
今年年初,白城市根据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需要,重点采取电视远程教育、12316农技服务热线、电话和微信咨询等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在线培训、在线指导、在线答疑,大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目前,全市已举办各类培训1301期,培训11.4万人次。白城市编印了1.5万册《白城市农业主推品种简介和主推技术要点汇编》,下发到各乡镇、村屯、农户,指导农民选择适宜的良种和种植技术;组织遴选了2021年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主导品种10个、水稻主导品种8个、大豆主推广品种4个。主推包括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稻蟹综合种养等10项新技术。依托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白城市为培养一批具有新理念、新技能、新觉悟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在市本级选定三个培训机构,并按计划培训218人,其中经营管理型156人,专业技能型62人。
白城市积极采取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高效药械替代等措施,稳步推进绿色防控技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重点示范推广生物防治和统防统治技术。积极倡导环境友好型高效低毒农药使用,示范推广农药精准施用技术,提高农药科学使用水平。建立健全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农作物病虫害抗灾减灾能力。目前,全市共设置7台高空测报灯和13台虫情测报灯、38台高空杀虫灯和5630个性诱捕器开展全面监测,采取即时上报制,确保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全市累计开展生物防治玉米螟技术1300万亩,生物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252万亩,为打造“白城弱碱大米”品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从2016年开始,连续5年在全市开展统防统治植保航化作业技术推广工作,累计投资3317万元,防治面积300多万亩。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虫、重点区域、关键环节,通过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指导到位,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社会资本参与作业。飞机航化作业有效解决了“无人打药、不会打药”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