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泉县黄肉牛经济已经形成产业链 远销河北、深
东北网齐齐哈尔10月20日电近年来,拜泉县越来越多的黄牛彻底“脱产”,以新的生存方式为农民脱贫致富做着贡献。
高长河是拜泉县最早改变黄牛命运的有心人。10年前,他采取“短绳拴、蹲槽喂、集中育”的饲养方法,以酒糟、秸秆、豆饼水为饲料,3 4个月时间,一头头瘦骨嶙峋的黄役牛变成一头头臀圆腰硕的黄肉牛,质嫩肉香,市场“疯抢”,每头纯利六七百元。他发了不小的财,不久成为全县闻名的致富能手,2000年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拜泉县委、县政府在大力发展畜牧业,指导农民脱贫致富工作中,选中了高长河这个典型,积极推广、多方扶持。如今,全县涌现出万余养牛户,总饲养量十多万头。2000年7月,拜泉县戴上了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授予的“中国黄肉牛之乡”桂冠。
曹以华、蒋桂芳夫妇是养牛后起之秀。下岗后,汤原十大美食在典型影响下租下县牲畜交易市场,养起黄肉牛。经7年努力,今非昔比。日前记者来到他们创办的天琦肉牛有限公司,见到5000平方米场区玉米堆成小山,发电机隆隆作响,20多名雇工正在院内忙碌。手戴金戒指的女主人蒋桂芳满面春风。她带领记者走进牛舍,刚刚吃过酒糟的黄牛个个醉卧槽旁,睡眼朦胧。
蒋桂芳对记者说:“养啥也不如养肉牛。风险小——轻易不死;省事儿——吃了睡,醒了吃;周转快——3个多月就出栏;利润大——平均一头利润600 700元,最多的一头我挣过1800!”这对儿夫妇已攒下固定资产100多万元。外出采购饲料回来的曹以华摘下手套说:“早知道这样,我早要求下岗了。”
拜泉黄肉牛经济已经形成产业链,从饲养、收购到加工、外销有详细分工。仅专业贩运大户就有600多,头蹄、毛皮、软骨、下水都有专人收购。建国乡曙光村二屯有30多户常年以此为业,农闲时全屯50多户全部参战,屯内不乏10万元户。